【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朝戈金 叶涛:《中国民俗学》(第1辑)
  作者:朝戈金 主编 叶涛 执行主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0-05 | 点击数:4933
 


中国民俗学 (第1辑) 
主编:朝戈金
本辑执行主编:叶涛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8-1
版  次:1
页  数:356
字  数:376000
印刷时间:2012-8-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549525263


编辑推荐

  展示中国民俗学思考的阵地、开展民俗学国内国际交流的平台。

  《中国民俗学(第1辑)》拣选中国民俗学研究领域优秀学者的优秀文章,兼及域外学者的探索,所选文章全面涵盖口传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仪式庆典、信仰寄托、常民生活等民俗学研究对象,见解独到深刻,不失为了解当代民俗学研究现状的一个窗口。
 

目录

《中国民俗学》缘起(朝戈金)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刘魁立) 3

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陈泳超) 18
        ——以洪洞县 “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

解析蒙古史诗传统的五个维度:诗章/典型场景/诗行/程式/语域(朝戈金 约翰•弗里) 43

史诗的文本形态与异文研究的问题取向:以“勒俄”的语义学解诂为主线(巴莫曲布嫫) 61

圣母故事的经验化讲述(施爱东) 98
        ——粤西冼夫人信仰的书写传统与口头传统

“传承”中的满族说部(高荷红) 120

Religion 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彭 牧) 131

浙江温州拜经仪式的时间制度(郑筱筠) 151

华夏衣符:明代朝鲜使臣眼中的妈祖信仰(陈进国) 162
        ——以《燕行录》为中心

龙牌会:一个乡村民间信仰组织的当代变迁史(叶 涛) 184

民俗学的笛卡尔沉思(上)(吕 微) 198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申论

赫尔德与“(人)民”概念的再认识(户晓辉) 254

民俗学和人类学相距究竟有多远?(吴秀杰) 303

透过民俗学的社会人类学研究(Hermann Bausinger著 吴秀杰 译) 314

人类学的多元时间性及其在中东欧的未来(Chris Hann著 祝鹏程 译 吴秀杰 校) 324

新民俗学之后?(朱 刚) 341
        ——2010年国际民俗学者组织暑期学校巡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出版 356

 

·文摘·

  《中国民俗学》缘起

  朝戈金

  《中国民俗学》(The Annual of Folkloristics in China)经过酝酿和准备,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

  我代表编辑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和科研局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没有他们通过“院长学术基金”的扶助,这份系列出版物不可能较为顺利地诞生。

  为什么我们想要创办这样一份系列出版物呢?

  我想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北京是中国民俗学的发祥地。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学术理念,加上西学东渐的影响,催生了民俗学的学科初创。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今天,北京仍然是中国民俗学的重镇,有众多的民俗学机构和学者聚集在这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里竟然没有一个民俗学的学术专刊,这极大地牵制了营造学术环境、讨论学术问题、推动学科建设的效率和效果,这就是我们迫切希望创办这样一份系列出版物的初衷。

  第二,民俗学在当前的发展态势,也亟需一个展示学理性思考的阵地。前不久,在中国民俗学的年度会议上,日本民俗学者菅丰先生说,与当今世界上民俗学学科局面整体上稍嫌窒闷的局面形成反差的,是中国、印度和爱沙尼亚等几个国家的民俗学态势,呈现了蒸蒸日上的繁荣和活跃的景象。与这种局面很不相称的,是我们缺少一个交流思想、催生创见、总结经验、放眼未来的平台。我们都知道,一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往往离不开学术刊物的支撑。对于一个像民俗学这样充满经验性认识和实践性总结的学科来讲,就更是如此。

  第三,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为民俗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契机,也提出了空前的要求。人类社会应当如何抢救、保护、立档、宣传、研究和振兴那些“非物质”的、“无形”的、往往是“口传”的文化遗产,成为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全新的课题。民俗学学者无法回避这些应当由他们来回答的问题。有一份系列出版物来传递民俗学者们的思想成果,就不仅仅是民俗学学科本身的需要,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诉求。

  第四,虽然这份系列出版物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若干民俗学学者操办的,但是它的宗旨,是主要面向全国的,乃至也会用一定的篇幅来刊载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以利中国民俗学在国际交流互动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诚挚希望大家利用好这个平台,让她成为切磋心得的场子和比试功夫的阵地,乃至成为催发新见的策源地。如是,则我们的热切愿望就没有落空。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连山 著:《〈山海经〉学术史考论》
下一条: ·董晓萍 朝戈金 黄涛:《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