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包立民]小红楼里忆二老:钟敬文与启功
  作者:包立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9 | 点击数:9004
 

  北京的大学,我去得最多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而北师大校园中,涉足最多的地方是小红楼。小红楼,是北师大教授宿舍楼的简称。校内西北侧,坐北朝南有十多幢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墙体呈酱红色,故称小红楼。我为什么频频投足小红楼呢?因为楼内有两位高山仰止的老教授,一位是钟敬文先生,另一位是启功先生。向钟先生主要请教文学诗词,向启先生侧重请教书画掌故。二老楼房相邻,钟老住二号楼,启功住六号楼。有时我先去钟老家,出门如有时间,就去启老家弯一弯;上启老家一般是“专访”有备而去,谈话时间较长。而今两老相继故去,再也见不到两位慈祥、平和的老人,再也听不到他们谆谆的教诲了,怎不令人思念?!

  忆钟老

  我拜识钟老在先,时在1988年。当时我迷于追踪聂绀弩60年代的手抄稿《马山集》失而复现之事,以诗中提及的人事作为追索本事,牵线人是尹瘦石先生。据尹先生介绍,我得知聂绀弩生前最敬重的两位诗友,一位是陈迩冬,另一位就是钟敬文。聂绀弩称陈、钟是他作旧体诗的一宽一严的两位老师。我由陈老到钟老,追访他们切磋诗艺的趣闻轶事。

  初访钟老,事先通了电话。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小红楼二号楼,沿着木板扶梯拾级而上。他家在二楼左侧,过道里黑黝黝的。我摸黑敲开了他家门,应声开门的正是钟老。门厅不大,也是黑黝黝的。我随着钟老走进了右侧的书房。这是一间名符其实的书房,约有十来平米。除了南北两扇门窗,四壁横七竖八堆满了书,连书桌、沙发上也杂乱地放着各种报刊。屋里静悄悄的,钟老告诉我说,子女不在这里住,有阿姨按钟点来打扫卫生,料理饮食。平时他就在这间书房里接待客人,辅导博士生。钟老听说我是《文艺报》的编辑,像拉家常似地与我拉起了文艺界的“家常”。我趁机与他聊起了聂绀弩。

  钟老说,他与绀弩相识于20年代中期。绀弩原本是黄埔军校出身的第三期学生,离校后,在一所高等小学当校长,而他也在邻近一个县城的小学任教。由于彼此都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诗文,经文友引见而相识。绀弩早年是写新诗的,写过《列宁机器》、《撒旦的颂歌》等诗篇,他是鲁迅的忠实追随者。鲁迅逝世后,他写过一首悼鲁迅的《一个高大的背影倒了》。这首诗,敬文当年读时心里十分激动和敬佩。现在重读它,他还觉得它虎虎有生气。钟老觉得绀弩颇有诗人素质,在诗歌学习和创作锻炼上,未必比他多花功夫,但在诗思和诗艺造诣上,却使他自愧不如。可惜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绀弩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新体诗人了。

  谈起聂绀弩的旧体诗,钟老说,那是60年代初期,绀弩和他先后摘掉“右派”帽子,北京一些摘帽旧友,不时作些旧体诗互相传阅。他那久冷的诗炉也被煽起火来,而绀弩也正热恋着旧诗。因此,他常常到半壁街找绀弩谈诗,互示彼此新作。绀弩在《散宜生诗》自序里所记的他对其诗作的严峻态度,正是那时的故事。绀弩曾赠他好几首诗,其中有一首律诗,他最为欣赏,因为诗中不但有“雄奇文有悲风响”等警句,就诗的结构说,也是比较完整的。他在绀弩寓所里读后,非常感佩。只觉得第二句“片语只字也费才”,有一个只字失协,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却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他当面直率地指了出来,并将“只”字改成“单”字。绀弩听了,当面没有说什么,但是事后发表时,确实把“只”字改成“单”字。钟老说,这正是绀弩的雅量。

  我由此追踪他俩在诗学诗艺上是如何切磋交流,又是怎样成了绀弩的“严师”的,他笑了笑说道:“那是绀弩的谦虚,无论新诗旧诗,他都比我做得好,我哪里配当他的老师啊!”聂绀弩本是文坛上新文学的闯将,杂文、新诗都能独领风骚,最后居然以旧体诗名世,所以他在挽联中写道:“晚年竟以旧诗称,自问恐非初意。”

  钟老比聂老年长两岁,是横跨两个世纪的越纪老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执教北师大中文系,是系里的两大教授(一级教授)之一,又在中文系首开人民口头创作课程,是研究民间文学的领头人。“文化大革命”中,据说造反派批斗他是“反动学术权威”,他拒不“服罪”,反驳道:“说我是学术权威,我承认,但我并不反动。”造反派又以同样罪名批斗启功,启功皮里阳秋,慢条斯理调侃道:“说我反动,我服罪,但我并不是学术权威。”原来启功因出身没落贵族,又无学位,职称迟迟得不到晋升,诚如他在打油诗中自嘲“中学生,副教授”。一个自命为“副教授”的人,怎么够得上“学术权威”呢?

  在研究民间文艺和民俗文学方面,钟老是一位权威人士。早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喜好阅读民间文学,收集民俗文学作品,并与民俗学的先驱者顾颉刚先生,就孟姜女传说等文章,展开了通信讨论,多次书简往返,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1927年秋天,又因顾颉刚推荐,他离开了岭南大学附中,来到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任博斯年的助教兼预科国文教员。这时恰是中国民俗学阵地由发源地北大,转移到中大之际。顾颉刚来了,原在北大任教、也是歌谣研究会的主要成员董作宾、容肇祖等人也先后来广州,任教于中大中文系。中大中文系无形中成了歌谣研究中心。在这些先驱者的带领下,终于举起了民间文学及民俗研究这个新学科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会。钟敬文自筹备成立民俗学会起,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筹备工作。先是负责编辑学会的《民间文艺》刊物,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又把《民间文艺》改为《民俗周刊》,由“月刊”变成“周刊”,同时着手编辑“民俗丛书”。当时的钟敬文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在民俗学会中是个小弟弟,但年轻有为,不辞辛劳,不但要约稿、看稿、编稿、发行一肩挑,还要动手撰写有关民俗学的随笔和短论,并积极投入民俗学传习班和创建民俗物品陈列室。民俗学会的诸多工作压在他的肩上,他拳打脚踢,独挑大梁。炼就了一手过硬的编辑本领,同时也为民俗学的研究出版物积累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民俗学先驱者相继故去,而钟敬文坚守在教育岗位上,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为这门学科培养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首设人民口头创作课,亲自带出了第一批学生和研究生,而今他们都成为了桃李满天下的教授、有成就的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的研究专家。执教之余,他还著书立说,开宗立派,为民俗学开拓新局面。试问这么一位卓有贡献的民俗学者难道还不是学术权威吗?

  90年代初,我正热衷于征集当代文艺家的自画像,同时也征集名家题诗。一次我带着部分自画像照片到小红楼拜访钟老,想请钟老为《百美图》题诗。钟老一幅一幅仔细地翻阅了,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年岁大了,写字手抖了,不知道行不行?过几天您再来看看。”过了一个星期,我兴冲冲地来到钟老家中,他见了我,随手从桌上拿起一幅诗笺,笑着问我行不行。我取过诗笺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地上秀芳花,天边灿彩霞。美化人间者,民族之菁华。题立民新辑百美图。钟敬文,时年九十。”诗中赞美了入围《百美图》中的众多文艺家是“秀芳花”,是“灿彩霞”,是“美化人间者,民族之菁华”。这是他对《百美图》的极高评价。我知道钟老步入耄耋之年后,因手抖很少写毛笔字,更少应酬,这次亲自执笔题诗,而且笔力遒劲,人书俱老,是他晚年难得一见的墨宝。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 2011年11月0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小月]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首倡者
下一条: ·艾伯特·贝茨·洛德生平简介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