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陈芸]时间的复调
——关于《10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
  作者:陈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2 | 点击数:3723
 


 

《10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孔庆典 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这种种纪历周期,更多地是一种意识的节律和生活的节律,它们是古人对神秘自然力的探索与认知,后期则演变成对传统习惯的因循和对集体生活的认同。

  香港中文大学的某座宿舍楼里,我在翻阅《十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我,1976年出生,属龙。此刻是2012年8月8日下午4分58秒。壬辰年(龙年)戊申月辛丑日。宜:捕捉、结网、入殓、破土、安葬;忌:嫁娶、入宅……

  若干年之后,当某位学者坐在明亮的图书馆里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因为上述记录的内容所赋予那一天的可辨识的特征,或许可以从苍茫模糊的历史重重叠叠的日子中剥离出这一天,乃至抵达历史深处那精确的一刻“4分58秒”.并且,还可以想象,那是位三十几岁的人,具有属龙人的一些性格特征……做出这些解读判断的时候,我们几乎无需怀疑时间的精确性,因为我们在这种时间的框架中认识世界。我们不会想到十世纪前的古人在面对黑夜与白天的永恒交替时,为如何将生命妥帖地安置在大地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不会想到无论是哪一种对时间的划分,都不能完美地对应于自然的规律;更不会想到从“壬辰年戊申月辛丑日”到“2012年8月8日”意味着什么。

  假若这位学者也突然有了阅读《十世纪前中国纪历文化源流》的兴趣,那么他所具有的这种时间确定性,或许将可能随着阅读而有了某种权宜之感--在历史的时间共鸣中,他将迷失那个“确定”的时间主调,在声音、文字铺陈的多重迷宫里,徜徉流连。

  这是一部考证古代纪时方式的学术论著。无论是对“五行+生肖”结构的纪年方式的正本清源,还是对魏晋时期佛教典籍中从十二时兽到十二精魅之演变的细细梳爬;无论是对楚地的夜祷让位于符合《仪礼》之“旦明行事”的合理诠释,还是对《诗经·七月》中“一之日”的小心求证,都让人更深地理解纪历方式背后蕴含着的那个生意葱茏、鸢飞鱼跃的生活世界。

  然而日新又新,那些带有鲜活生命印记的纪时方式,在历史的暗潮里,一点点的流变,一点点的消失,渐渐模糊了自身。后世的学者们固然可以从新出的古物、资料,佛经,异族语言中整拾出种种纪历佚篇乃至其源流之变,但常常会忽视其背后更具生命感、日常感的“文化性”,也就无法进一步全面而立体地展示“时间-存在”之间相互阐发、相互遮蔽解蔽的关系。

  而此书的好处正在于,既不急躁地抢占理论的高地,也不盲目地标榜精确的“科学性”,乃是低调耐心地还原纪历背后那个看似芜杂琐碎的文化语境。这等诸多结论,当然大有可商榷处,然立意之新,发前人之未覆,自可聊备一说,以待其后有识之士的斟酌甄别。

  作者在书末感喟:“这种种纪历周期,更多地是一种意识的节律和生活的节律,它们是古人对神秘自然力的探索与认知,后期则演变成对传统习惯的因循和对集体生活的认同。”而对于此刻某个枯坐图书馆中展卷凝思的人,不同钟声的共鸣,“1976”与“龙年”的并置,汇入如许之“纪历文化源流”,则真正是古今中外时空的交错碰撞,于是这阅读便也成了不断与当下自身生命体验比照的过程。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文章来源:文汇报2012-08-1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王国强]来华西人与“侨居地汉学”
下一条: ·[葛涛]声音记录下的变迁
   相关链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
·[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
·[高健]时间起点、时间跨越与时间压缩·[程浩芯]乱世佳节:《退想斋日记》中的节日生活与时间体验
·[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刘晓峰]我的三个学术立场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著后感言
·[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马知遥 刘智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记忆阐释
·[钱寅]时间`空间`命运·[马光亭]从农时趋于工时:现代农民的时间与生活
·[陈娟娟]节日与时间观研究70年·张衍田:《中国古代纪时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