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江南]保留一片“活着”的文化记忆
  作者:江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7 | 点击数:5117
 

  “高高的粉墙,静静的河水,紧依着石级泊着一只乌篷船……”

  这是画家吴冠中眼中“永远有吸引力”的浙江水乡。的确,对这片天地,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的笔下所现,不仅是一片古村风貌,更是一片文化记忆。

  试想,多年以后,这些记忆只能纸上追索,那该是何等的遗憾?

  其实,不仅是浙江,古村落保护的命题,在全国都不得不严峻以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调查发现,我国230万个村庄中,目前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个左右锐减到如今的2000多个。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古村落的保护,实际上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问题。保住了这些古村落,就可能保住了凝结其中的历史文化积淀,保住了传统民俗民风的“活态体现”.作家冯骥才曾大声疾呼:古村落是中国文化“压箱底”的宝贝。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千万不要在我们有机会认真读懂它之前,就让它永远消失不见。

  浙江这个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恰也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有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609个历史文化村落散布浙江大地,其中有324个是古建筑村落。西塘、乌镇等地的保护利用模式,近年在全国都名声颇响。曾有外国记者谈及来访感受,认为浙江的难得之处在于,既推进着生气勃勃的现代化建设,又保留了温情脉脉的文化遗存。

  不过浙江人也不乏清醒认知:仍有相当多古村落未及有效保护、逐渐消亡。连片且上规模的古村落群和自然生态风貌依旧的古村,可以说是日渐稀少。

  如何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势不可挡的趋势中,避免古村落面临生存危机?如何在保护古村落风貌的过程中,同步满足新农村建设、民生改善等实际需求?如何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谋得平衡,终结古村落“开发一个破坏一个”的怪圈?

  面对这些沉甸甸的命题,浙江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理念值得细细品读: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保护、保护物质遗产与保护非物质遗产、保护历史面貌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优先与有序利用“四个统一”;坚持保有历史的真实性、凸显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性“四个原则”.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文化抢救性工程,也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

  一些实际性的保护措施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像全国闻名的浙江楠溪江畔古村落群,当地的永嘉县今年已对古村落维修和保护专门立项,拨出1500万元专项资金。江山市“原真性保护确保原生态留存”的做法也广受关注,大陈村、永兴坞村、清漾村等一批特色古村落在保护乡村古文化风貌的同时,改善了农民人居环境,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数。

  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相信保留一片“活着”的文化记忆,不再是奢望。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2012-09-0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徐赣丽 郭悦]认同与区分
下一条: ·洞庭湖何日再现“渔歌互答”?
   相关链接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黄清喜 李欣芸]客家非遗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研究·[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
·[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肖波]白蛇传说与江南名胜的文化互动:雷峰塔记忆
·[王世友 雷军蓉]消费者对民俗体育赛事空间的感知与认同·[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
·[关旭耀]资本介入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消解与重构·[于玉蓉]连续与独特:“中”之源流的神话学探赜
·[王春燕]地方传说在当下的景观重建生产与文化记忆愿景·[钟佳琪]社会变迁与生存抉择:传承人视角下平阳卖技的记忆与存续
·[王丹]从非遗项目走向生活传统的综合实践·[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
·[沈燕 王晓葵]灾害记忆何以传承·[曾秋馨]物质技艺与族群文化记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