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建筑的产生都包含一定的理念,这些理念从文化的土壤中培育出来,又以建筑形态之方式展现其文化内涵。
建筑人类学为文化人类学一个分支,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阐明诸民族各种建筑及居住文化的形成、演变,并探寻其变化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规律。由于建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筑的一些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才能得到比较圆满的诠释。
学术界有关建筑方面的研究很多,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建筑则比较罕见,由白翠琴研究员和杜倩萍博士所著的《元代诸族建筑及居住文化》一书,恰好弥补了这方面不足。该书从建筑人类学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元代诸族建筑及居住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索。
全书除了前言、结语及参考书目外,共分九章。第一章概述了元代居住政策之传承与更革、居住风尚及环境选择的演变、建筑文化交流与居住理念的多元化,指出蒙古族原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统一多民族的元朝建立后,其统治者将“祖述”与“变通”有机结合。其居住文化既受中原及域外文化影响,又保留了具有浓郁草原文化气息的蒙古旧俗,突出地表现在蒙汉兼容的皇家建筑及佛教寺庙宝塔上。故元代建筑呈现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特点,其居住文化上承宋、辽、金,下启明、清,富有时代色彩。第二章至第九章则分别对元代都城帝居、官宅府邸、各族民居、市镇商居、庙学书院等的礼仪、习俗、禁忌及相关建筑结构、室内装饰陈设等加以生动描绘。
元代地域辽阔,地理风貌、自然环境复杂,民族众多,等级森严,南北异制,东西别俗,各族皆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及传统居住习俗。
就北方而言,既有蒙古草原的穹庐、谦州地区吉利吉思的桦皮庐帐,东北地区女真人的栅房、水达达的桦皮屋、吉里迷人的草舍,西域绿洲上畏兀儿人的“阿以旺”及土拱式住宅,又有中原汉地院落式住宅等。而南方地区的民居更是形式多样,色彩斑斓,既有东南沿海的重檐悬山、屋角起翘的豪宅,又有用材质朴、以茅舍为主的文人别居。中南、西南地区,则有吐蕃、罗罗的碉房及土掌房,羌人的碉楼;还有僮人的半楼居、金齿百夷的竹楼、苗人的吊脚楼、黎人的船形屋等干栏式民居,凸显民族性与多样性。而同一民族内部又因贫富悬殊、社会地位高低,呈现出等级性,民居建筑的规模、质量、装饰、家具、摆设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作者在论述中,特别注重住址选择、建筑类型确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联系,居住条件优劣精陋与社会地位、民族划分、财富多寡、宗教信仰、屋主情趣等人文环境的关系,蒙汉及其他诸族传统文化与居住礼仪不同及相互融会等问题,并在结语中提炼出元代诸族建筑及居住文化的五大特点,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民族建筑史和社会生活史另辟蹊径,提供新思路。
综观全书,内容全面系统,资料翔实,脉络清晰,格式规范,文笔流畅,理论诠释与具体描述融为一体,见解独到。精心搜集的230余幅插图更是增添形象化,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由于元代的建筑遗址及文物甚为匮乏,特别是对各族普通民居及习俗的记载和描述更是寥若晨星,再加主客观条件所限,文献资料搜集及遗址考察也有拾遗补阙之余地,这些都给全面深入探讨该时期诸族各阶层的居住文化造成不少困难,留下了种种遗憾。不过,瑕不掩瑜,该书可谓是从建筑人类学视角,以断代形式论述元代诸族建筑及居住文化之力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9-04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