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曾少聪]一部建筑人类学的力作
——《元代诸族建筑及居住文化》评介
  作者:曾少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7 | 点击数:5313
 

 

 

  任何建筑的产生都包含一定的理念,这些理念从文化的土壤中培育出来,又以建筑形态之方式展现其文化内涵。

  建筑人类学为文化人类学一个分支,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阐明诸民族各种建筑及居住文化的形成、演变,并探寻其变化发展的特点和一般规律。由于建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筑的一些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才能得到比较圆满的诠释。

  学术界有关建筑方面的研究很多,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建筑则比较罕见,由白翠琴研究员和杜倩萍博士所著的《元代诸族建筑及居住文化》一书,恰好弥补了这方面不足。该书从建筑人类学及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元代诸族建筑及居住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索。

  全书除了前言、结语及参考书目外,共分九章。第一章概述了元代居住政策之传承与更革、居住风尚及环境选择的演变、建筑文化交流与居住理念的多元化,指出蒙古族原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统一多民族的元朝建立后,其统治者将“祖述”与“变通”有机结合。其居住文化既受中原及域外文化影响,又保留了具有浓郁草原文化气息的蒙古旧俗,突出地表现在蒙汉兼容的皇家建筑及佛教寺庙宝塔上。故元代建筑呈现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特点,其居住文化上承宋、辽、金,下启明、清,富有时代色彩。第二章至第九章则分别对元代都城帝居、官宅府邸、各族民居、市镇商居、庙学书院等的礼仪、习俗、禁忌及相关建筑结构、室内装饰陈设等加以生动描绘。

  元代地域辽阔,地理风貌、自然环境复杂,民族众多,等级森严,南北异制,东西别俗,各族皆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及传统居住习俗。

  就北方而言,既有蒙古草原的穹庐、谦州地区吉利吉思的桦皮庐帐,东北地区女真人的栅房、水达达的桦皮屋、吉里迷人的草舍,西域绿洲上畏兀儿人的“阿以旺”及土拱式住宅,又有中原汉地院落式住宅等。而南方地区的民居更是形式多样,色彩斑斓,既有东南沿海的重檐悬山、屋角起翘的豪宅,又有用材质朴、以茅舍为主的文人别居。中南、西南地区,则有吐蕃、罗罗的碉房及土掌房,羌人的碉楼;还有僮人的半楼居、金齿百夷的竹楼、苗人的吊脚楼、黎人的船形屋等干栏式民居,凸显民族性与多样性。而同一民族内部又因贫富悬殊、社会地位高低,呈现出等级性,民居建筑的规模、质量、装饰、家具、摆设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作者在论述中,特别注重住址选择、建筑类型确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联系,居住条件优劣精陋与社会地位、民族划分、财富多寡、宗教信仰、屋主情趣等人文环境的关系,蒙汉及其他诸族传统文化与居住礼仪不同及相互融会等问题,并在结语中提炼出元代诸族建筑及居住文化的五大特点,为进一步探索中华民族建筑史和社会生活史另辟蹊径,提供新思路。

  综观全书,内容全面系统,资料翔实,脉络清晰,格式规范,文笔流畅,理论诠释与具体描述融为一体,见解独到。精心搜集的230余幅插图更是增添形象化,予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由于元代的建筑遗址及文物甚为匮乏,特别是对各族普通民居及习俗的记载和描述更是寥若晨星,再加主客观条件所限,文献资料搜集及遗址考察也有拾遗补阙之余地,这些都给全面深入探讨该时期诸族各阶层的居住文化造成不少困难,留下了种种遗憾。不过,瑕不掩瑜,该书可谓是从建筑人类学视角,以断代形式论述元代诸族建筑及居住文化之力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9-0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蒋星煜]《古剧民俗论》和中国戏曲史研究
下一条: ·[王国强]来华西人与“侨居地汉学”
   相关链接
·[衣晓龙]作为心灵图像物化的徽州民居·[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李耕]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李耕] 规矩、示能和氛围:民居建筑遗产 塑造社会的三个机制
·[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郭永平]元好问墓的修葺与元代以降区域社会的重构
·当古民居遇上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刘德增]秦汉民居的类型、功能及布局
·[李文杰]胶东民居“新风水邻里空间”的叙事建构·[陈岗龙]《娜仁格日勒的故事》和《琵琶记》比较研究
·[王新艳]论“村改社区”政策下民居结构变化对民俗事象的影响·[孙心乙]辽西农耕蒙古族聚落演变的建筑学阐释
·安徽黄山:以产权流转破题古民居保护利用·《北京四合院志》出版 记录北京四合院建筑风貌
·[贺少雅]论元代字说中所见之民间冠礼及儒家的成人观念·《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发布
·[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艺术初探·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成立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