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民歌《六口茶》发源地成谜 一口一问一口一答
  作者:郑晶晶 王传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7 | 点击数:7757
 

  男:“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女:“你喝茶就喝茶呀那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一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歌《六口茶》,因其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广为流传。8月28日,记者专程来到《六口茶》发源地恩施进行探访。

  十多年前,深山传出好茶歌

  “我亲身经历了《六口茶》从发现到发展的过程。”在恩施市文化馆,馆长甘武向记者介绍了《六口茶》的发现故事。

  那是2001年,当时身为文化干部的他,在恩施州民族礼堂参加活动。颁奖间隙,他听到观众席中两个方阵在对歌,对的正是这首《六口茶》,那是他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无独有偶,2002年,一位名叫谢小平的女民歌手找到他演唱民歌,其中也有《六口茶》,甘武如获至宝,赶紧记录下来,并将其编入2005年由中共恩施市委、恩施人民政府所出的一本内部民歌集内。

  遗憾的是,谢小平虽然会唱《六口茶》,却只说是从别人口中学来,不知道此歌的发源地。但民歌《六口茶》正是从那时起,从大山深处飞出,逐渐风靡恩施市、州乃至全省。山野间、溪水旁、竹林畔,婉转的歌声道出土家儿女的悠然岁月,浓香酽醇,令人心旷神怡。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喝完六口茶,也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跋涉茶乡,歌者悠悠道往事

  《六口茶》的归属地,这些年一直是研究者们寻找的对象。当时和甘武同时寻找的,还有知名音乐家张汉卿,5年前,他成功找到了原唱者--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螃蟹阡的魏明清老人。这段故事被甘武收入2009年由其主编的《恩施市民间歌曲集》一书中。

  于是记者长途跋涉来到魏明清老人家中。身着蓝布衫、黑裤子的老人一笑露出两个豁门牙,“牙齿不把风啰,唱得不好,我就跟你们唱几个嘛!”唱完《六口茶》,他又唱起《劝姐歌》、《打夯歌》、《送饭歌》等。

  说起《六口茶》的来源,老人称文革中山歌在金龙坝村几乎消失殆尽,《六口茶》还是他上世纪70年代在永红水库(今名为岸云水库)修水库时,跟着一个来自芭蕉乡供销社的石明哲学的。除了自己唱,他还教会了附近的村民。

  64岁的张必斗是原白果乡两河口村村书记,关于《六口茶》的由来,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恩施山高处多喜喝油茶,芭蕉乡和白果乡的绿茶远近驰名,把当地特产编成歌曲唱出来,是民歌内容惯常的表达,这样的内容代代流传,就成了如今的山歌《六口茶》。至于《六口茶》到底出自芭蕉乡还是白果乡,他认为两个乡挨着很近,民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口口相传,到现在来看也混淆不清了,“但无论如何,《六口茶》都将作为恩施文化的财富,一代代传下去。它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品饮茶水之乐,融入了民俗风情,有了情感升华。”(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王传普)

 

  文章来源:中新网-楚天都市报 2012年09月06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第四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出炉
下一条: ·官祭妈祖:始于元朝 清道光六年上演落幕大戏
   相关链接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
·[丁庆旦]山野歌嘹亮·[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
·[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
·[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