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胡谱忠]《牧鱼人》: 艺术表现阿勒泰地区社会发展的轨迹
  作者:胡谱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4 | 点击数:5631
 

  故事梗概

  哈萨克族牧民哈斯一家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一天,村长代表政府给牧民们下达了下山定居通知。哈斯不愿下山改变以往的生活模式,成了不肯搬迁的“钉子户”,但儿子上学、妻子患病又让哈斯不得不下山。在村长的帮助和说服下,哈斯同意下山并定居了下来。

  哈斯定居以后,分配给他的是一栋别人挑剩下的靠近乌伦古湖旁的屋子,夏天蚊子多得让人害怕。哈斯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始养殖野生鱼。由于缺乏技术和相关知识,养鱼惨遭失败。他痛苦万分,回到草原。

  在村长的多次开导下,在与儿子的争执中,哈斯冷静下来,并总结出养鱼和养羊是两种不同的技术,他的观念也开始慢慢转变。在村长的帮助与支持下,哈斯聘请了一位曾经是养殖专业户的浙江籍刑满释放人员小黄。哈斯以真诚和优惠的合作条件感动了小黄,为自己的鱼塘注入了新的技术力量,并与小黄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两人相互依存,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哈斯由一名牧羊人成长为当地第一位哈萨克族养鱼专业户。

  看点一

  改编自同名纪录片

  《牧鱼人》是回族导演沙丽琼根据自己曾经拍过的同名纪录片而编剧、导演的故事片。沙丽琼是新疆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曾经编导过电视片《魅力新疆》。她执导过多部电影,最近还担任了影片《骆驼客》的制片人。

  看点二

  展现哈萨克人定居后的变化,

  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

  《牧鱼人》展现了一户哈萨克族家庭实现定居后的变化,反映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变迁。由于题材来自现实生活,主要人物都有现实原型,因此影片呈现出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突破了大众传媒中常见的对新疆的刻板印象。

 

  对话

  导演沙丽琼:突破对新疆的刻板印象

  问:《牧鱼人》是什么时候拍的?

  沙丽琼:是2010年7月拍的,做完后期差不多是11月。这部片子是和电影《歌行千里》连续拍的,中间只休息了20多天。

  问:《牧鱼人》原来是一部纪录片吗?

  沙丽琼:《牧鱼人》原是我在2002年拍的一部纪录片,有真人真事。故事发生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当时,政府号召山上的牧民下山定居,叫“2817工程”.很多牧民觉得不理解:“在山上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让我们下来?”

  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祖祖辈辈延续着游牧生活。每年从冬牧场到春秋草场再到夏牧场循环往复,最长的游牧路途长达430公里。这种靠天养畜的生活方式,难于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牧民生活条件艰苦,也不利于子女求学、生病就医。

  “2817工程”实施后,有些人觉得,在山下定居,医疗、教育方面都会有更好的环境;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人则发愁,下山后,没有牛羊、没有草场,怎么生活?这些哈萨克族牧民已经习惯了草原生活,不肯离开,有一家就成了草原上的“钉子户”.后来,这家人看到别人下山后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在各方面的协调下,再加上自己观念的转变,这家“钉子户”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下山定居之后,给这家人分的房子就在乌伦古湖旁边。湖里有一种鱼特别好吃,鱼肉像蒜瓣儿一样,没有刺。他家附近有很多打渔的工人,是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看到这些人在养鱼,这家人也挺喜欢,觉得反正都是养动物,养鱼、养羊都一样。于是,就承包了一个池子,成了养鱼专业户,最后干成了。

  当时,我在拍另外一部片子,听别人说起这户人家,觉得挺新奇的,就抓拍了一年,做成了纪录片。当时在新疆、在四川的电影节、在法国都进行了展播,还获得了不少奖项。

  问:什么是“2817工程”?

  沙丽琼:“2817工程”,全名叫世界粮食计划署第2817号项目,是世界粮食计划署以粮食援助新疆阿勒泰地区发展牧草生产的项目。由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小麦、赠送牛肉干,新疆投入配套资金。1988年1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要求用5年时间,在阿勒泰地区1市3县(阿勒泰市、布尔津县、福海县、富蕴县)建成灌排渠系、条田、林带、道路配套的人工草料地、防护林,实现哈萨克族牧民定居、半定居,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结合的牧区经济模式。

  问:为什么要根据纪录片素材再拍一部电影?

  沙丽琼:我一直觉得拍这个人物拍得不过瘾,我主观上想挖掘的东西,还有客观上深层的一些东西没展现出来。拍纪录片时,我就有这样一个决心--有一天,我一定要把它拍成故事片。后来,我不断收集资料,根据原型写了个剧本,还请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张冰编剧看了,他觉得剧本写得不错。其实,那上面的很多对白,就是我拍纪录片时主人公所说的。我觉得这个人物在我脑子里面特别鲜活。

  问:你觉得这部电影有社会意义吗?

  沙丽琼:讲民族团结,不要把它口号化了。其实,人们是在具体环境中形成了生活习惯,相互依赖、和谐共存的。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有很多世居民族,比如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他们世世代代都在那里生活。

  我担任制片人的电影《骆驼客》,反映的就是民国年间,一群很讲诚信的骆驼客,在帮别人运输货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故事。其中,就提到了新疆世居的汉族人。我执导的电影《歌行千里》,展示了新疆回族的文化。

  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深入挖掘会发现,每个民族走过的路,都非常有特点。2005年的时候,我拍过一部专题片《魅力新疆》,担任总导演和制片人。拍片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新疆的历史,读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新疆的文化是那么深厚、丰富多样。有些媒体一说到新疆,好像就特别单一:人们在葡萄架下扭来扭去地跳舞,维吾尔族都住在毡房里,这些都是可笑的刻板印象。新疆很多电影人都有一种情结,希望把新疆丰富的文化、精彩的故事、优秀的历史人物,展示给观众,让内地更了解新疆。

  □ 特约撰稿 胡谱忠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7月27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崔卫平]闭幕三次的“北京独立影像展”
下一条: ·[胡谱忠]《永生羊》:哈萨克族牧人的生命之歌
   相关链接
·[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哈合列孜·赛勒克]东方文学对中国哈萨克文学的影响
·[哈合列孜·赛勒克]哈萨克语-汉语民俗词语翻译·白玛措:《牧民的礼物世界》
·[黄中祥]哈萨克族史诗的母题组合类型·[黄适远]游牧文化表达:“马”在哈萨克族音乐舞蹈中的镜像考察
·迁徙之路·哈萨克族:在欧亚地缘政治博弈中举足轻重
·邢莉和她远去的游牧民族·影像民族志中的哈萨克纳吾鲁孜节
·[陈祥军]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铁尔麦──哈萨克族曲艺文化的珍珠
·长白山老林的满族猎鹰人:祖孙世代养鹰驯鹰·[徐文堪]敬悼耿世民先生
·[胡谱忠]《永生羊》:哈萨克族牧人的生命之歌·[刘长旭]十六国、北朝游牧民族的水崇拜与投尸入河习俗稽释
·[郭崇林]黑龙江民族传统渔猎生产与民俗文化·[都永浩]中国北方渔猎民族的历史演变
·[郭娅]民族宗教对西部民族地区农牧民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郭崇林]黑龙江民族传统渔猎生产与民俗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