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哈萨克族牧民哈斯一家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一天,村长代表政府给牧民们下达了下山定居通知。哈斯不愿下山改变以往的生活模式,成了不肯搬迁的“钉子户”,但儿子上学、妻子患病又让哈斯不得不下山。在村长的帮助和说服下,哈斯同意下山并定居了下来。
哈斯定居以后,分配给他的是一栋别人挑剩下的靠近乌伦古湖旁的屋子,夏天蚊子多得让人害怕。哈斯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始养殖野生鱼。由于缺乏技术和相关知识,养鱼惨遭失败。他痛苦万分,回到草原。
在村长的多次开导下,在与儿子的争执中,哈斯冷静下来,并总结出养鱼和养羊是两种不同的技术,他的观念也开始慢慢转变。在村长的帮助与支持下,哈斯聘请了一位曾经是养殖专业户的浙江籍刑满释放人员小黄。哈斯以真诚和优惠的合作条件感动了小黄,为自己的鱼塘注入了新的技术力量,并与小黄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两人相互依存,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哈斯由一名牧羊人成长为当地第一位哈萨克族养鱼专业户。
看点一
改编自同名纪录片
《牧鱼人》是回族导演沙丽琼根据自己曾经拍过的同名纪录片而编剧、导演的故事片。沙丽琼是新疆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导演,曾经编导过电视片《魅力新疆》。她执导过多部电影,最近还担任了影片《骆驼客》的制片人。
看点二
展现哈萨克人定居后的变化,
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
《牧鱼人》展现了一户哈萨克族家庭实现定居后的变化,反映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变迁。由于题材来自现实生活,主要人物都有现实原型,因此影片呈现出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突破了大众传媒中常见的对新疆的刻板印象。
对话
导演沙丽琼:突破对新疆的刻板印象
问:《牧鱼人》是什么时候拍的?
沙丽琼:是2010年7月拍的,做完后期差不多是11月。这部片子是和电影《歌行千里》连续拍的,中间只休息了20多天。
问:《牧鱼人》原来是一部纪录片吗?
沙丽琼:《牧鱼人》原是我在2002年拍的一部纪录片,有真人真事。故事发生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当时,政府号召山上的牧民下山定居,叫“2817工程”.很多牧民觉得不理解:“在山上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让我们下来?”
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祖祖辈辈延续着游牧生活。每年从冬牧场到春秋草场再到夏牧场循环往复,最长的游牧路途长达430公里。这种靠天养畜的生活方式,难于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牧民生活条件艰苦,也不利于子女求学、生病就医。
“2817工程”实施后,有些人觉得,在山下定居,医疗、教育方面都会有更好的环境;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人则发愁,下山后,没有牛羊、没有草场,怎么生活?这些哈萨克族牧民已经习惯了草原生活,不肯离开,有一家就成了草原上的“钉子户”.后来,这家人看到别人下山后的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在各方面的协调下,再加上自己观念的转变,这家“钉子户”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下山定居之后,给这家人分的房子就在乌伦古湖旁边。湖里有一种鱼特别好吃,鱼肉像蒜瓣儿一样,没有刺。他家附近有很多打渔的工人,是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看到这些人在养鱼,这家人也挺喜欢,觉得反正都是养动物,养鱼、养羊都一样。于是,就承包了一个池子,成了养鱼专业户,最后干成了。
当时,我在拍另外一部片子,听别人说起这户人家,觉得挺新奇的,就抓拍了一年,做成了纪录片。当时在新疆、在四川的电影节、在法国都进行了展播,还获得了不少奖项。
问:什么是“2817工程”?
沙丽琼:“2817工程”,全名叫世界粮食计划署第2817号项目,是世界粮食计划署以粮食援助新疆阿勒泰地区发展牧草生产的项目。由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小麦、赠送牛肉干,新疆投入配套资金。1988年1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要求用5年时间,在阿勒泰地区1市3县(阿勒泰市、布尔津县、福海县、富蕴县)建成灌排渠系、条田、林带、道路配套的人工草料地、防护林,实现哈萨克族牧民定居、半定居,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结合的牧区经济模式。
问:为什么要根据纪录片素材再拍一部电影?
沙丽琼:我一直觉得拍这个人物拍得不过瘾,我主观上想挖掘的东西,还有客观上深层的一些东西没展现出来。拍纪录片时,我就有这样一个决心--有一天,我一定要把它拍成故事片。后来,我不断收集资料,根据原型写了个剧本,还请天山电影制片厂的张冰编剧看了,他觉得剧本写得不错。其实,那上面的很多对白,就是我拍纪录片时主人公所说的。我觉得这个人物在我脑子里面特别鲜活。
问:你觉得这部电影有社会意义吗?
沙丽琼:讲民族团结,不要把它口号化了。其实,人们是在具体环境中形成了生活习惯,相互依赖、和谐共存的。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有很多世居民族,比如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他们世世代代都在那里生活。
我担任制片人的电影《骆驼客》,反映的就是民国年间,一群很讲诚信的骆驼客,在帮别人运输货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故事。其中,就提到了新疆世居的汉族人。我执导的电影《歌行千里》,展示了新疆回族的文化。
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深入挖掘会发现,每个民族走过的路,都非常有特点。2005年的时候,我拍过一部专题片《魅力新疆》,担任总导演和制片人。拍片过程中,我了解了很多新疆的历史,读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新疆的文化是那么深厚、丰富多样。有些媒体一说到新疆,好像就特别单一:人们在葡萄架下扭来扭去地跳舞,维吾尔族都住在毡房里,这些都是可笑的刻板印象。新疆很多电影人都有一种情结,希望把新疆丰富的文化、精彩的故事、优秀的历史人物,展示给观众,让内地更了解新疆。
□ 特约撰稿 胡谱忠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7月27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