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司南]接地气的古剧研究
  作者:司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6 | 点击数:3614
 

《古剧民俗论》
 作者:翁敏华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5月   定价:48.00元

  上海师大教授翁敏华的《古剧民俗论》,我拿在手里,断断续续一星期读完了。这书虽然是学术著作,倒还可亲可敬,大概因为“戏剧”和“民俗”都离我们不远,研究起来,严谨尽管严谨,却不是那死板板、不接地气的样子,因此也还十分有趣。

  “五四”以来,研究古典戏剧的学者不少,但是翁女士立足戏剧文艺学与民俗学的交叉点,并参考日本、韩国、美国的资料、理论进行研究,可以说是独辟蹊径。说起“古剧”,似乎有些生僻,但由它们演变、改编而来的一系列昆曲、京剧或地方戏剧目,如《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秋胡戏妻》(即《桑园会》)《望江亭》《击鼓骂曹》等,对于今人来说,应该也不算陌生。全书除序跋外,共计三十篇,是翁女士二十三年来相关主题论文的合集,都是对古剧中所体现的民俗进行研究,以我门外汉的眼光看来,大致可以分为市井百态、节日祭祀和民间心理三类,当然也有许多交叉。如讲某一朝代的酒俗、饮食习俗、行商叫卖等,这是属于市井百态的,以归纳现象为主,不一定向更古时追寻根源;假如涉及神鬼、梦境、节日,就有巫祝、信仰的成分相互混合,甚至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习俗;而民间心理,当然会受到前二者的影响,同时又有它自己的特点,像分析《西厢记》《救风尘》和李逵戏的几篇论文,应该可以归到这一类。

  “古剧”之“古”,不过是相对而论,放在当时,正是反映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对它们的研究,以及从中得到的信息、成果,恰恰是非常鲜活,放在今天,不仅做学问的人要去探讨,对我们这些实用主义者也非常有意义。比如书中考证出宋代的饮食,还有魔合罗等工艺品,是不是可以在一些古城的旅游景点进行复原,或许比到处千篇一律的批发小商品要有趣一些。正像传说王世襄先生到台湾一家饭店,发现那里陈设的家具尽是从他的《明式家具研究》仿制而来。我们也可以多留这样的心,先了解过去,然后才会有创造力。而书中对于一些至今仍有的剧目的研究,对其中人物心理、情节来由的分析,也可以帮助今天的戏剧工作者理解剧目,塑造或不(过度)塑造人物,虽然不必“尽信书”,但向正统学术中汲取一些养分,拓宽一下思路,总是好的。比如翁女士对于《西厢记》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仅新颖,也非常有道理,很好地解释了张生、红娘等人物身上,既知书达礼,又有“流氓气质”的两面性,当能解答不少戏迷的疑惑。

  蒋星煜先生的序中提到,翁女士出生于建国前后,求学路程并不顺利,但她有三大鲜明的特色:一是涉及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二是重视民间风俗习惯,甚至一般认为粗俗下流的语言;三是对于古典戏剧中女性角色的研究、分析,能够扩展到社会中多阶层的妇女。这些都是前人所无的。我自然没有能力、没有资格进行这样高屋建瓴的评价,但过去江湖有句话叫“万相归春”,这里“春”也有“趣味”的含义,所以谈到一本书,说它在学术之外同样“可读、有趣”,并向更多读者推荐,总是不会错的。

 

  文章来源:新京报 2012-08-25 02:31: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许建华]开启“理解”彝族文化之门的“金钥匙”
下一条: ·[蒋星煜]《古剧民俗论》和中国戏曲史研究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