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坡芽歌书:奇特字符,记录壮族人的情爱密码
  作者:记者 肖静芳   摄影/图:黄占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4 | 点击数:10787
 

坡芽歌书传承人农凤妹和农丽英在一块土布上书写歌书

她们边唱边写,用的“笔”是一根削尖的竹签,“墨汁”是天然的红色仙人掌果汁

书写坡芽歌书所使用的仙人掌果

《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全面记录了81个符号所代表的81首民歌
 

 

  2006年,在滇桂交界的壮族小山村——坡芽,发现了令世人瞩目的奇特歌书。81个图画符号,以古老简洁的形态浓缩了81首壮族民歌的精髓。类似象形文字的文字形态,音形义的高度结合,以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壮族婚恋和民俗文化内涵,令学术界震惊。随着坡芽歌书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一文化瑰宝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小山村藏着神奇歌书

  坡芽,正如其充满野趣的名字一样,是一座静谧甜美的小山村。它坐落于滇桂交界处的云南富宁县剥隘镇。壮语中,“坡”即山坡,“芽”是一种开黄色小花的灌木,俗称“黄饭花”,是壮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饭的黄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烂漫的地方。

  55户壮族人家,居住在黄墙黑瓦、竹林掩映的坡芽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歌,既是人们劳作之外的娱乐,也是抒情达意的媒介,消磨闲暇的工具。歌伴人生,是坡芽人日常生活的写照。

  正是在坡芽这个好似世外桃源之地,人们发现了用奇怪图案记录的歌书。这一发现,不仅让坡芽村扬名在外,也引起了文化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2006年2月,壮族文化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摄制组到云南富宁进行拍摄,富宁县借此机会对本地壮族文化资源进行了普查。在坡芽村,普查人员发现,农民唱山歌忘词了,取一张图来,照着上面的奇怪符号就能继续唱下去。在村民农凤妹家里,普查人员发现了一块完整的画有81个符号的土布,当地人称之为“布瓦吩”,意为把花纹图案绘在土布上的山歌,翻译成汉语就是“歌书”。

  歌书从何而来?有着怎样的历史?对此,连坡芽人自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如果记载歌书的土布破了、旧了,就用新的土布再画一张,如此代代相传。

  云南省壮学会常务理事黄占啊介绍,坡芽歌书上绘有月、星、树、稻叶、犁、斧、禽、马、人、衣服、鸟笼等81个物象图案。每个图案约一寸见方,呈红色。这些图案是用削尖的竹签蘸上天然的红色仙人掌果汁绘成的。

  据藏有坡芽歌书的农凤妹介绍,歌书上每一幅图都代表一首壮族山歌,81幅图就是81首歌。她小时候学唱山歌之时,她的祖母便手把手地教她画这些画。久而久之,她看到一幅图,就可唱出一首歌。歌书,仿佛就是打开她脑海中山歌记忆之门的一把钥匙。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8月2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江南桥乡”金泽 演绎独特“桥庙文化”
下一条: ·湖南发现疑似瑶族文字 专家解读瑶锦字符
   相关链接
·[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郭翠潇]国际档案理事会RiC档案著录标准对中国口头传统建档语境描述的启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