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许建华]开启“理解”彝族文化之门的“金钥匙”
——评沙马拉毅主编的《彝族古代文论精译》
  作者: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30 | 点击数:3660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1]伽达默尔进一步指出“能被理解的更好存在物就是语言”[2]彝族文献典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但由于历史和语言的遮蔽,阅读与理解困难重重,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彝族文化,只不过是灿烂的彝族文化中的一角,大量的古代文献典籍亟待整理和研究,急需阐释、理解。由彝族著名学者沙马拉毅担任主编,西南民族大学彝学文献中心推出的《中国彝族文献典籍译丛》系列丛书中的第一册——《彝族古代文论精译》,无疑是引领我们去领略神奇的彝族文化的一把金钥匙,悉心审视这部《彝族古代文论精译》,它有着丰富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彝族古代文论精译》的出版则填补了彝族古代文论理论体系无系统性的空白。
一、从彝学研究时间维度上看,这部著作为彝族文献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起到了奠基作用
为保护和抢救彝族文化遗产,使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西南民族大学彝学文献中心推出《中国彝族文献典籍译丛》系列丛书,这是国内第一次系统翻译、整理、研究彝族文献。从2006年起就着手策划这套丛书,从众多的文献中精选各领域的经典进行翻译、整理、校勘、编排,并邀请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专家参与,终于在2008年岁末完成了丛书的第一辑《彝族古代文论精译》。这部著作既是对过去彝族文论研究的总结,又是今后彝族文献典籍研究的一个新起点。
二、从对彝族古代文论翻译与阐释的角度,打开了彝族古典典籍研究的新视域
《彝族古代文论精译》是从大量的彝族古籍文献之中鳞选精译而成的几个译文篇章,著名学者贾芝、刘锡诚、刘魁立等认为,“这几个译文篇章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文艺理论研究的实貌和信息量。它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古籍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翻译等研究方面,无疑处于领先地位。”[3]《彝族古代文论精译》 “全面透彻地剖析彝族典籍译著中涉及到的每个理论观点,从而较为全面地建构起了彝族古代诗学的一大理论体系。”[3]
三、内容丰富精粹,理论体系宏阔完整,集中展示了彝族古代文论的最高成就
《彝族古代文论精译》是编译者从彝族古籍中精选译出来的一部古代彝族文艺理论巨著。几乎涵盖了彝族古代文论和诗论的重要论题。其理论的丰富完整,体系的完备,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全面的准确对译总结与科学的完整考证论述,给人们研究彝族古代文学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Martin Heidegger.Sein und Zeit[M](Tu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1949),p.148.
[2]See Hans-Goerg Gadamer.Truth and Method[M].English.translation revised by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G.Marshall,edcond edition,London:Sheed & Ward,1985,p.351.
[3]王子尧.抢救与整理彝文典籍及彝族古代文艺理论的研究[EB/OL] http://222.210.17.136
 (本文原载《民族学刊》2012年第4期,文中图片、图表等请参见纸质媒介)

  文章来源:《民族学刊》编辑部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施爱东]荷马不是一个人在歌唱
下一条: ·[司南]接地气的古剧研究
   相关链接
·[罗良伟 蔡波 郭凌]基于民族文化性格的彝族文化旅游开发探析·工匠精神与彝族文化:大方漆器手艺人的坚守
·[许晓明]曲木藏尧:彝族文化的自我诠释者·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编译完成
·[美]郝瑞 巴莫曲布嫫 马尔子:《高山图式──中国诺苏彝族文化的传承》·[沙马拉毅]中国彝族及东南亚各国倮倮族之比较研究
·李亚威:用生命记录彝族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