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陶立璠:民俗学意义上的摄影价值及其判定
  作者:郑丽君 徐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7 | 点击数:9726
 


  重说民俗摄影,务必要搞清何谓民俗,何种形式的民俗摄影才更加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为此本报近期专访了民俗学界的老前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俗网主持、《中国民俗大系》主编陶立璠教授,请他为我们解析民俗学与民俗学意义上的摄影作品及其价值判断。

  民俗摄影应该和田野调查相结合

  中国摄影报:您是民俗学界的前辈,经历了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著作颇丰。而且您非常重视民俗研究特别是非遗普查中的田野作业,而摄影在这种田野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请问,据您所知,民俗研究中对于摄影手段的运用大概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何作用?

  陶立璠:民俗摄影的概念应该是近十来年才提出的。据我所知,“中国民俗摄影学会”就是以此命名的,表现出该学会对民俗摄影的重视。开始他们还聘我作顾问,但基本上没有顾也没有问。

  民俗学研究需要图像配合,以方便读者了解民俗事象本身。但过去留存下来的图像太少,有些还是靠白描绘画手法才得以流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意识回归,加上科技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现在我们有了记录图像的各式各样的工具。摄影对民俗研究而言非常重要。现在大家也已习惯了在田野调查时带上录音机(笔)、摄像机、照相机。这在上世纪80年代基本是不敢想象的。当时虽有照相机,但是稀罕之物。而现在,但凡一项民俗活动都会看到很多架起长枪短炮的民俗摄影人。

  总之,对于民俗学研究而言,形象留存很好。如果将来民俗摄影能成为摄影领域的一大块儿,相信会有不少民俗摄影作品留存,值得参考研究。我们几千年的民俗历史,基本上都是以文字记录的形式留存的,以文献为主。现在不少民俗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已经仅剩了筋骨而少了血肉。就像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等,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已经不清楚它是怎么来的,过去人们是如何过节的。老中青有不同的感受。因为节日习俗处在变化之中。如果有一个关于春节文化的历史图谱,从古至今把各种民俗梳理呈现出来,那该多好。

  中国摄影报:从过去开始有难度,但即使从今天开始也很有意义。

  陶立璠:是的。从图谱的角度讲,清末应经有了照相机,照相馆,真正记录中国人民俗生活的摄影,外国摄影师的作品比中国人的多,要搜寻。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就比较多,也好找到。

  中国摄影报:正如您刚才所说,不少民俗活动都会看到很多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但鉴于他们中很多人并没有相应的民俗学经验和知识积累,所以拍摄难免盲目,那该如何判断他们影像的民俗学价值呢?

  陶立璠:很多摄影人对民俗感兴趣,从兴趣出发,选择民俗活动作为题材进行摄影,这很好。但民俗摄影的拍摄不应只做纯记录上的准备,也不苛求有多高级的器材。希望大家把民俗摄影和田野调查相结合,了解民俗文化产生的历史以及在今天生活中的表现。先了解清楚,才会知道哪个情景、哪个仪式、哪个环节、瞬间最具有代表性。

  民俗摄影家和田野工作者的观念不甚相同。后者往往在民俗活动发生前先期到达,了解整体的情况,做好文字或者录音、录像方面的采集准备工作。对他们而言,其中的影像不需要过多考虑光影和构图,仅需记录事实就可以。而民俗摄影家则更多考虑的是影像的表现力,重在用光和构图。当然,同样的事物,讲讲构图,从不同的角度去拍摄,会有更多的理解,但从整体的民俗价值考虑,两者应该结合。民俗摄影家应该了解一些民俗学的理论和知识,然后民俗学界和摄影界多多沟通,形成互补会更好。

  详细的说明文字很重要

  中国摄影报:如果更多摄影人加入民俗摄影的行列,并且有民俗学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支撑,想来国内传统文化保护的队伍会更加壮大,我们的抢救在整体规模上步伐也会加快。

  陶立璠:我们已经有了这样的一支队伍,各地也有相应的组织,不少人也很活跃,器材设备也很高级。但是民俗摄影原则上要忠实于原来的主体,反对摆布。希望大家自然地去捕捉民俗事象中的细节,对于民俗事象做详细的记录,包括历史背景、仪式的开始、过程……

  中国摄影报:就是说一个民俗事象的拍摄应该是一个系列。

  陶立璠:是。我们国家目前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200多项,都记录下来不容易,其中有的如民间文学等并不适合影像呈现。但像庙会等民俗事象,内容极其丰富。如果仅仅是一两天跟着大队人马拍摄,不会有太大的意义。对这个民俗事象的拍摄应该是一个长卷,反映全过程。如时间、地点、节前准备、使用的道具,仪式过程等,都需要做详细的调查。民俗摄影不同于旅行拍摄,目的、责任不同。具体而言,例如庙会中的敬神活动,为什么敬神?敬的什么神?怎么敬神?等等,这些都需要记录。

  中国摄影报:那这种系列长卷的民俗拍摄,是否也要考虑景别、排列组合等方面的选择?

  陶立璠:当然,镜头可以渲染气氛。比如说放鞭炮、烧香的烟雾,场面的宏大与惊心动魄等。我曾经去过河南的淮阳人祖庙会。据报道最多的一天有80万人进香,打破吉尼斯纪录。看着香客们带着大量的高香敬拜焚烧,场面极其壮观。庙会何以会吸引这么多人?他们不同的人又都有着怎样的诉求?……会有很多感人的东西可供选择和拍摄。

  另外,民俗摄影除了很好的画面,还要有很好的文字说明。写好文字说明是民俗摄影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过往看到不少民俗照片,没有文字说明就不知道作者表现了什么内容,观赏价值、研究价值大打折扣。而且这种说明不是简单的标题,二者是两码事。过往不少民俗照片的标题都是作者的臆断,其实事或许正好相反,所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很重要,这需要作者认真去做调查。

  一张民俗照片如此,一个系列就更是如此。图片需要文字说明并串联,从而形成民俗知识的历史认知,进而激发人的情感。所以还是那句话,一个优秀的民俗摄影家需要懂民俗,需要知道一些民俗学基础理论和知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摄影报》2012年8月21日第3版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汉学人类学视域下的民众日常生活史研究
下一条: ·小型集市、传统街市更有人情味
   相关链接
·[林继富]记录民俗学:民俗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基础·晚清民国民俗手抄本现身 详细记录民俗节庆
·[张举文]迈向民俗学的影视与民俗研究·[马未都]《手艺中国》:细微之处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张举文]记录民俗是民俗学研究的前提(代译序)·[贺绎]民俗摄影随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