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为每个民族做张文化名片” 《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编纂工作启动
  作者:记者 吴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18 | 点击数:4046
 


  本报讯 (记者 吴越)昨天下午,《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第一次编纂工作会议在延安饭店举行,这意味经过两年多的酝酿,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工程的这一“大系”编纂工作已正式启动。国家民委、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务院新闻办领导对编纂工作启动表示祝贺。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出席会议并讲话。

  杨振武指出,“大系”编纂出版不仅具有重大的文化传承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牢牢把好政策导向关,以“为每一个民族做一张文化名片”的编辑思路,精益求精,确保把好的选题做成一流精品。同时,紧紧依靠各民族的专家学者,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根据当代读者阅读特点,创新写作和传播方式,占领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两个制高点,实现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统一。他希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以“大系”等重大出版工程为抓手,加快出版主业的转型与创新,努力适应新时期出版工作的新要求。

  “大系”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所属故事会公司组织编纂。编辑团队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学术研讨,确定了40多个民族卷的主编人选,300多位各民族专家学者将参与“大系”的写作。目前,藏族、蒙古族等一批民族卷已形成富有学术创见和文化传播能力的书稿。会上,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大系”总主编乌丙安代表专家学者发言。上海市民宗委、市新闻出版局、市文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有关领导和“大系”总主编及各民族卷主编60多人参加会议。

【相关报道】

传播中国文化重视中国经验 书展论坛聚焦中国话题

东方网 2012-08-18 04:05

  东方网8月18日消息:昨天,由上海市文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解放日报联合主办的“民族文化元素与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大系》出版工程的创新与突破”论坛在延安饭店举行,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郝苏民和台湾学者黄永松与《中华民族文化大系》各分卷主编们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乌丙安表示,“其实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表现力。但是,当美国的灰姑娘出现在电视、电影和各种媒体上时,我们自己的‘灰姑娘’停留在纸质的图书中。推进民族文化光靠著书立说是没用的,必须让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让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机会接触到。”

  郝苏民则就中华文化的整体与个性这个主题发表了观点。他认为,中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我们要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用最科学的手段,把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贡献给世界。

  “2012世纪中国论坛: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道路的展望”昨天在上海友谊会堂举行。春秋综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维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黄仁伟,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等学者,在主题演讲中就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道路及其今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走向作出各自的解读。

  张维为认为,中国模式的成功毋庸置疑,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成功来之不易,是在一次次困难和挑战中艰难探索而来,因此中国模式更有生命力。“中国模式已经体现出足够的优越性,它拥有光明的未来。”

  黄仁伟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能够抵御各种干扰,确保“渐进式”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型,是中国模式成功的保障。

  张军则指出,中国经验正在检验经济学的诸多不成熟的理论,同时也向许多被广为接受的理论命题提出了疑问。重视中国经验,可以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发展、政治制度转型与国家能力的复杂关系提供最佳的观察机会。(许光耀)

 

  文章来源:文汇报 2012年08月17日07: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首部大型彝族文化总集编译完成
下一条: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推出首批成果
   相关链接
·[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雷鸣 李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河湟地区手工艺文化保护
·[代清]灶王传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叙事向度、当代意义及现实实践·[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张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语言能力
·[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