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作云(1912-1978),字龙举,号雨庵,辽宁省复县人。着名历史学家、诗经学家、楚辞学家、神话学家、民俗学家,我国美术考古学奠基人。1956年调入河南大学任教,直至去世。
孙作云1931年考入复旦大学文学系。“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与示威、请愿活动,并参加大学生义勇军。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闻一多。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1938年参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工作。1941年受聘于北京大学文学院。1946年,任教于东北大学等校,并任沈阳博物院研究员。1948年随博物院迁到北平,1950年调入北京历史博物馆,同年与张政烺等发起创办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史学刊物之一《历史教学》。1952年应聘调至平原师范学院,1956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开始执教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直至去世。先生在河南大学主讲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历史文选、《诗经》选读等课程。曾任河南大学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史学月刊》编委、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在任教于河南大学以前,孙作云已在《楚辞》、《诗经》、神话传说、民俗及美术考古等多领域崭露头角。但其真正的学术高峰是在调入河大之后,在河南大学优良的学术研究氛围中,孙作云在多领域的研究都有了突破和飞跃,成为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大师。《楚辞》研究中,对各篇写作时代、《天问》错简、《九歌》神只等问题的研究均有开拓性成果。他提出《九歌》是楚国国家祀典的乐章,这种学说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楚文化是孙先生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也是其获得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他因此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楚风堂”.
《诗经》研究上,孙作云文、史结合,出版《〈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影响巨大。神话研究方面,因较早全面系统地运用图腾理论研究神话,并作出突出贡献,学界称其为“孙图腾”.他还是我国美术考古学最重要的奠基者。
在河南大学工作的20余年间,厚积薄发的孙作云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论着,极大地推动了学术进步。其着作被收入《孙作云文集》四卷六册,总字数逾250余万字。其教学工作也成绩斐然。因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学生们都抢着要上他的课。甚至中文系的学生还积极要求把他由历史系调入中文系。他将一批批有志青年引入学术殿堂,教学上没有丝毫保留,不少学生如今已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师学人。
临终前,孙作云曾说“五十年后,人们会重新认识我。”其实根本不用50年,其贡献已为学界普遍重视。《孙作云同志对于楚文化的研究》、《孙作云与中国古代神话研究》、《孙作云民俗学视域下的神话研究》、《孙作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孙作云民俗思想研究》、《孙作云图腾神话研究解析》等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已经用一篇篇论文缅怀先生的巨大贡献,这无疑是一个学者最荣耀的墓志铭。 (韩鼎)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12年08月10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