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阮艳萍]娱乐与研究
——文化遗产影视表述与传承中的一种立场显现
  作者:阮艳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30 | 点击数:12265
 
 
*本论文为云南省哲社规划项目“传播生态学视域中的云南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生存研究”(编号:YB2009043)和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学者与文化遗产的关系研究”(编号:2010z090)的阶段性成果。按照学术惯例,文中田野调研对象人名、课题组和商业机构名称均使用代码符号,来自传统媒体、网络等公共空间的资料使用实名。
[1]玛格丽特·米德.文字训练中的影视人类学[A].[美]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中译本第二版)[C].王筑生,杨慧,蔡家麒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6.
[2]转引自李亦中.好莱坞影响力探究[J].现代传播,2008(2):71-75.
[3]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2.
[4]转引自阎春来.标准与困惑:纪录片如何与国际接轨 [DB/OL]. 
Http://www.gdtv.com.cn/southtv/03-06/art03.htm,2010-05-20访问.
[5]陈旭光.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趋势与表征[A].胡志锋.影视文化前沿——“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上)[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121.
[6]徐岱.艺术新概念:消费时代的人文关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3-108.
[7][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8]蓝爱国.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9.
[9]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7.
[10] 李亦中.好莱坞影响力探究[J].现代传播,2008(2):71-75.
[11] 苑利、顾军、贺学君等学者均对此进行过深入探讨。
参见苑利,顾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学习与实践,2006(11):118-128.
贺学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J].民间文化论坛,2005(6):71-75.
[12][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图,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13][美]W·J·T·米歇尔.图像转向[A].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7.
[14]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A].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72.
[15]蓝爱国.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39.
[16][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4-105.
[17]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见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36.
[18]梅琼林.论后现代主义文化之内涵性的消失[J].哲学研究,2007(10):83-88.
[19]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3):58-63.
[20]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0.
[21][美]丹尼尔·齐·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M].曹静生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64.
[22]郝跃骏.郝跃骏与上海台《经典重访》栏目的对话[D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5a47101000599.html,2010-06-20访问.
[23]文剑,雪翁.记录今天就是记录历史——访云南电视台纪录片制作人郝跃骏[J].西南电视,2000(4).
[24]《中国纪录片人宣言》2005年12月18日发表于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论坛。转引自张海俊.中国纪录片人宣言[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7e5a030100h892.html,2010-07-14访问.
[25]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7.
(本文原载《兰州学刊》2011年10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阮艳萍]数字传承人:一类遗产表述与生产的新型主体
下一条: ·[阮艳萍]媒介即是遗产
   相关链接
·[贺少雅]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种面向·[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李丙传 黄煦茜]河北雄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陈芳芳 王丽婷]双重场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刘吉平 宋涛]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
·[孟令法]“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技艺”的法律思考·[樊枫]“互联网+”下的民间文化发展现状
·梁莉莉:《传承行为与保护实践: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 文化和旅游部等: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刘婷]“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通讯:华俄后裔的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沉痛悼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腊翁·关于公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的通知
·文化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20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新疆哈密刺绣提高班结业典礼在广州大学隆重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