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阮艳萍]娱乐与研究
——文化遗产影视表述与传承中的一种立场显现
  作者:阮艳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30 | 点击数:12266
 
纪录片编导郝跃骏曾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谈到[22]: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文化的变迁是非常非常快速的,有的时候我们的内地的一些非常强大的文化因素,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非常巨大。这个是我们应当鼓励的,要最大限度的让他们和我们一样,一起发展,一起进步,一起变化。但是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尤其文化上的变化过程中,我觉得应当我们有责任把它记录下来。把变迁的过程记录下来,它就有非常大的意义和非常高的价值了。 
 
这为我们理解他的一系列记录民族文化变迁的作品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我们理解他在工作中的拼命三郎精神提供了一个窗口。曾有记者生动叙述了关于他的一个故事[23]: 
 
郝跃骏在一次拍摄反映澜沧江流域文化的系列片时,当准备进入西藏拍摄探访澜沧江源头时,由于长时间的野外工作,摄制组成员都已经到了体力和毅力极限的边缘,军心极为不稳。就在这时,上游藏南地区偏偏传来一个令人恐惧的坏消息,那里正在流行“炭疽病”(四号病),这种急性传染病能快速感染家畜和人,并造成人和牲畜的大量死亡。当地官员出于安全原因告诫他们不要去,否则后果自负。合作者也说“算了吧,难道没有西藏的镜头片子就编不成了吗?”郝跃骏没多说一句话,他只对同伴们说:“你们都留下吧!我一个人去”。
可能是受郝跃骏这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士情怀所感动,当即有三个人决定和他一起沿澜沧江北上西藏。接下来的拍摄就更加艰难,一日三餐只敢吃点饼干,直饿得眼冒金星,更令人恐惧和难熬的是,死亡好象随时都在你身边。郝跃骏永远忘不了在西藏昌都一个喇嘛寺的经历:“那天的天还是那样蓝得发黑,喇嘛寺门口祈祷的人们叩首扑地,寺院外的草地上不时见到突然七窍流血倒地而死的牲口;远处隐约看到有天葬仪式正在举行,鹫鹰不时从天空掠过,每一个人都嗅到了空气中死亡的气息。征得同意,我们进了寺院的大门,一个喇嘛按当地的习俗将一碗酥油茶递到了我的面前,刺鼻的酥油味让人不敢喘息,据说四号病主要是通过胃肠道传染,喝还是不喝?”
犹豫了一下,郝跃骏还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因为在那种时候,我需要做点什么事,能够让同伴鼓起勇气坚持下去,并顺利完成在澜沧江源头地区的拍摄。我做事的原则,一是不许半途而废,二是至少要自己满意”。于是,在喇嘛低沉的诵经声中,他提着摄像机在喇嘛群中慢慢移动着,时而跪、时而坐在满是油泥的地板上,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组组令人震撼的镜头。 
 
一个人的努力令人感动至深,而一群人共同的努力则可能使一个追求成为现实。一群纪录片人怀着与郝跃骏相同的热情,在中国纪录片发展战略论坛上庄严宣誓[24]: 
 
我们是纪录片人,是时代大潮中的普通一分子。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日新月异的中国社会,我们积极地投身到时代建设的洪流中去。我们是时代的观察者、纪录者,也是时代的参与者,是用镜头语言去构建时代大厦的勤奋劳动者。
我们有冷静的头脑,因为冷静,我们才站在历史的至高点上,看清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用宏大的人文历史观、先进的科学发展观来丰富我们的世界观,透彻地认识正在剧烈变革的当代社会。
我们有热忱的心灵,因为热忱,我们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记录时代这一平凡而又艰巨的工作之中;才在时代的洪流中发现更多让我们感动的故事和感动的人,才向观众展示我们之热爱、为之伤痛的人和故事。我们要用这样的人和事,来回应澎湃着激情的、浩荡推进的传奇时代。
我们了解良知对一个纪录片人的重要性。纪录是记录者的生命存在形式。纪录片的品格既是记录者的品格。我们纪录片人将时刻保持着真实的道德底线,常怀着追求真理的使命。我们不媚俗,不趋炎,独立思考,真实记录。我们用良知与勇气铸造坚强的人格,然后从容不迫地记录这个变革时代中的伤痛与忧思、光荣与梦想。
我们深知自己担当的责任,我们将为实现自己朴素而善良的愿望努力地工作,那就是:记录我们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历程,记录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真实轨迹,记录我们人民奔上小康大道的动人故事。
我们主张全世界的纪录人携手合作,共同记录人类居住的这个美好星球的演变与发展。
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传承文化,连接未来;生命不息,使命不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阮艳萍]数字传承人:一类遗产表述与生产的新型主体
下一条: ·[阮艳萍]媒介即是遗产
   相关链接
·[贺少雅]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种面向·[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李丙传 黄煦茜]河北雄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陈芳芳 王丽婷]双重场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刘吉平 宋涛]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
·[孟令法]“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技艺”的法律思考·[樊枫]“互联网+”下的民间文化发展现状
·梁莉莉:《传承行为与保护实践: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 文化和旅游部等: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刘婷]“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通讯:华俄后裔的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沉痛悼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腊翁·关于公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的通知
·文化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20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新疆哈密刺绣提高班结业典礼在广州大学隆重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