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阮艳萍]娱乐与研究
——文化遗产影视表述与传承中的一种立场显现
  作者:阮艳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30 | 点击数:12264
 
英国社会学家拉什提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两种文化形态:现代主义是“话语的文化”,而后现代主义是“形象的文化”。拉什将两种文化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表5-1    话语文化与形象文化比较
   
话语的文化
形象的文化
(1)认为词语比形象更具有优先性
(1)是视觉的而非词语的感性
(2)注重文化对象的形式特质
(2)贬低形式主义,将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能指并置起来
(3)宣扬理性主义的文化观
(3)反对理性主义或“教化的”文化观
(4)赋予文本以极端的重要性
(4)不去询问文化文本表达了什么,而是询问它做了什么
(5)是一种自我而非本我的感性
(5)用弗洛依德的术语来说,原始过程的扩张进入了文化领域
(6)通过观众和文化对象的距离来运作
(6)通过观众沉浸其中来运作,即借助于一种将人们的欲望相对说来无中介地进入文化对象的方式来运作
资料来源:梅琼林. 论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之内涵性的消失[J]. 哲学研究,2007(10):83-88.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带来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深度的消解,或云平面感、浅表感的浮泛。“后现代的平面感作为一种缺乏深度的浅薄,导源于结构主义对解释的深度模式的消解”。[17]而所谓的“解释”即表明着,文化观念中存在着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现象是表层的,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下;只有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只有透过表层才能到达深层,探测到表层之下被遮蔽了的内在意义。这种深度模式的消解,是后现代主义以及与后现代主义紧密相关的视觉文化的重要特点。正如梅琼林教授所分析,拉什提出的“话语的文化”和“形象的文化”分别对应于深度模式中的“深层”文化和“表层”文化。“话语的文化”代表着理性主义的价值观,叙述是其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在“话语”的文化中,词语比形象更重要,叙述高于视觉。叙述具有着时间的结构,历时的叙述中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贯穿着线性时间的结构。线性时间的存在使叙述成为了历史,历史演变为故事。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有明确的目的性,故事有表面的事件和深层的事实之分,故事的结尾揭示了真理和意义的所在。在这种文化类型中,图片处于从属于文本的地位,起着辅助理解文本、增强直观感的作用。反之,在“形象的文化”中,语言的任务是为形象服务,而不再是控制图片。时间在这里断裂成“现在的时间”,失去了线性的形态,失去了它的深度而分解为零散不连续的形象。当叙述的线性时间在“形象的文化”中消失以后,叙述意味着失去了历史的纵深层次感。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故事的结尾和真理的存在都显得没有意义了。[18]这是人类文化形态的一次哥白尼式的转折。
同时,消解了客观科学宏大叙事的影像表述也因此与民族志表述中的实验倾向相呼应。以往研究和神秘文化的田野工作本身就往往是一个秘而不宣的,拉比诺的《摩洛哥田野作业的反思》把民族志研究置于反思性的审视维度之中,把这个“秘制”科学性的神秘过程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他在调查中并非客观的观察者,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行动;而那些被研究的人也是复杂的人,并非只是被观察者,他们也在主动利用他[19]。他和“他们”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记录,提供的是得出“科学性结论”的“实验报告”,因而从科学性本身的反思而言其实是更加接近“可描述性”与“可重复性”的要求。
在后现代文化的逐渐东渐中,文化遗产研究的这种娱乐化表述事实上是一种时代化、媒介化了表述方式,也许已是一种范式。
 
二、娱乐的研究化
 
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承,除了特殊情况(如专业的研习)以外,受众的构成与前文所述之冲浪受众(即社会生活中的一般大众)是一致的,电视观众、网络冲浪者、“手机控”……他们在这里“冲浪”,以放松的心态随心地撷取,偶尔驻足。
正如贺拉斯所言,“诗人的目的在给人教益,或供人娱乐,或是把愉快的和有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20]古今中外的传播者似乎都在“教益”与“娱乐”的目的之间进行着抉择,而“寓教于乐”则是公认两全的上计。而今天的媒介活动也确实“成为一种体验和解释同代人或家庭共同价值观的新方法”[21],因此大部分的数字传承者,包括有责任心的媒体从业者人、热心的网络群主、版主,还有关注社会的儒商,特别是作为教育者的学者,在我国传统式的文人情怀中,都自然而然地把上述娱乐活动作为实现自己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一种途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阮艳萍]数字传承人:一类遗产表述与生产的新型主体
下一条: ·[阮艳萍]媒介即是遗产
   相关链接
·[贺少雅]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种面向·[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李丙传 黄煦茜]河北雄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陈芳芳 王丽婷]双重场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刘吉平 宋涛]汇通南北:丝绸之路陇南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述论
·[孟令法]“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技艺”的法律思考·[樊枫]“互联网+”下的民间文化发展现状
·梁莉莉:《传承行为与保护实践: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 文化和旅游部等: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刘婷]“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通讯:华俄后裔的百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沉痛悼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腊翁·关于公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咨询专家的通知
·文化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20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新疆哈密刺绣提高班结业典礼在广州大学隆重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