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理标志产品:农业遗产的自然禀赋与人文智慧
无锡传统泥塑团阿福
无锡泥塑民间工艺大师在作业
无锡泥塑民间工艺大师在作业
无锡泥塑兔儿爷
(乌丙安现场采访拍摄图片)
孙: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农业文化,现在寻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就是从农产品的地理标志入手,研究农产品背后所深蕴的人文智慧和自然禀赋,进而认识农业的特性,及其对今天农村发展的深远影响。在您看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什么?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今天的农业和农村又有哪些现实的意义?
乌:农业文化遗产的范围,一个是狭义的直接的,一个是广义的扩展的。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原生性的物产,这种原生性的产食文化,就是直接农耕种植这一套系列,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第一义。比如说种豆子,等到它成熟了以后把豆子做成豆腐,这是第二义的。农业就是种庄稼,这是直接的。在这个基础上,农业文化遗产应该扩展成为囊括农耕社会所有的遗产,包括它最高的信仰遗产。现在我们把农业文化遗产分成许多系统,实际是限定了农业文化遗产。就其本质而言,最直接的农业文化遗产,就直指生产的物,生产食物的粮豆、瓜果、蔬菜、鱼肉禽蛋和生产衣物的桑、麻、棉等。各地因农耕、气候条件的差异,所以才出现了不同的物产。农耕本身的区划是受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物产控制的,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农业文化遗产就明朗化了。地理标志产品就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土特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物产,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
这里应该明确的是,当地地理标志产品本身就是原来农业日常生活中古老的项目,只是没有依法弘扬它罢了。各地的特产早已摄入到古代民俗文化的视野里了,而且是重中之重,只不过那时候不叫地理标志。如果研究农业文化就无法绕过《农书》、《神农》、《农政全书》、《齐民要术》、《四民月令》和《农桑辑要》等典籍,这里面的土特产比我们说的要宽泛点,包括原生的、再生的、次生的、衍生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经过多方比较最终突出了特产的光泽,于是扬名在外。应该说,自打原生的物产出来之后,民俗文化就已经开始关注了。除了农书概说之外,对于这些特产的介绍还有《本草衍义》、《本草纲目》、《果食谱》、《蔬品谱》、《野菜谱》、《鱼谱》、《茶经》等很多的古籍可供参阅,这里面讲了很多瓜果梨桃、麦稻粟稷各种各样的记事。这实际上就是古老的媒体,对农业物产在做广告。我在1983年出版的那本《民俗学丛话》里,第一篇谈的是“多子的石榴”,讲石榴的产地不是中国,是汉代张骞把它从西域带回来的,种在洛阳并轰动一时,从此以后就有了洛阳石榴。北魏时期洛阳流传一句民间谣谚叫做“白马甜榴,一实值牛”,“白马寺”这个称呼代表洛阳,石榴品种很多,一种甜,一种酸,还有一种苦石榴。它说“白马甜榴,一实值牛”,实就是果实,一颗石榴值一头牛的价钱,高度评价了这甜石榴。这里所说的洛阳石榴,洛阳为产地,而标志性的就是石榴,别的地方没有这种石榴。为什么呢?张骞带回来后就在宫廷和皇家寺院里栽种发展,那是贵族食品、皇家食品。宫廷里把这个作为最重要的镇宫之宝,历代皇帝的皇后和贵妃要是不怀孕就得吃这个,所以“榴开百子”一直到今天依然是石榴的标志。所有的吉祥话里边,年画里都有榴开百子。为什么榴开百子呢?这是石榴最标志性的结构,也是它的特性。打开石榴皮以后里面还有膜,标准的石榴是十房,十个膜做出的房,每一个房打开软皮以后是百粒石榴籽,榴开百子,十房千子,象征子孙繁衍越多越好,中华民族繁衍成这样,石榴的影响力功不可没。这个广告效应很厉害,家家要多子多孙多福寿,不吃石榴怎么行,吃石榴就得到洛阳白马寺来。据记载,榴果大的重七斤,民间盛赞白马寺的石榴的硕大,也暗示了这种石榴在宫廷贵人家的价值。这种通过植养石榴树和吃石榴最后繁衍后代所形成的民俗价值观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广告效应,直到今天也是很难企及的。
与此雷同,比如说灵芝,现在无论学者怎么说灵芝的药用价值并不大,但是人们依然崇拜它。长白山的野生山参是很贵的,尽管人们对它的神奇效果很难把握。与之相比,在园子里种的人参现在卖的是胡萝卜价钱。为什么呢?因为人参的那种神秘的民俗文化根基全被破除掉了。民间认为它不只是滋润补血,而是有使人长生不老的神效,因为牵扯到生与死的民俗观念,野山参才物有所值。可见,许多物种的广告效应是根据民俗文化和神话故事生发出来的。这就是地理标志产品了,这本身就是民俗,所以要在古代典籍里、民间传说里寻找挖掘出物产的民俗精华。它本身就是一种标志,是可以继承的。
孙:民俗文化与今天具有法律意义的地理标志产品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您认为哪些方面的文化元素最能体现农产品人文智慧和自然禀赋呢?哪些文化元素能激发人们对农业文化的敬仰之情?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从事地理标志农产品研究又有怎样的意义?
乌:各种物产的本性决定人们对它的价值观。所谓“人文智慧”,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就是对这个物本身的崇拜,一定得归到这儿。我认为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即使是原始的采集时期,当人们知道这个物产对人本身是有利并且掌握了它的规律的时候,就会对他们所接触到的实物产生崇拜之情。举个例子来说,狩猎民鄂伦春族打熊的时候要举行仪式,先拜拜熊的神灵,打死了以后还继续祭拜它,而且还要赎罪,举行仪式时家族里的头人、长者就唱歌了,神歌里讲“熊爷爷熊祖宗啊,原谅饶恕我啊,不是我打死你的,是你不小心从悬崖上掉下来摔死的啊”.跟打的猎物和解,转过去跪在那里说“这是俄国枪的子弹打死你的,不是我们鄂伦春人打死你的”.然后说“你饶恕我们吧,我们不是为了吃你的肉,是为了你的灵魂力量进到我们身里,能保佑我们。最喜欢吃你的不是我们,是乌鸦”.吃肉之前,这个头人就领着大家学乌鸦叫“嘎~呱~呱~”,这才开始吃,表示是乌鸦吃的。到近代了还这么祷告。这种原始的方式表达了对熊这种动物的崇敬,然后把熊头供起来,四个爪子不像后来汉族人连熊掌都吃,熊掌是神物。鄂伦春人养驯鹿,母鹿产奶不足或者不喂小鹿,他们就请来萨满一边念着祈祷神歌咒语,一边手拿熊爪在母鹿乳房上挠,请它快快产奶,不要让小鹿饿死。现在看那就是按摩嘛。我看到的熊掌,前边的爪都磨平了,这就是几辈子传下来的神圣法器。这种神圣做法是崇敬的,一面吃着它,一面依赖着它、崇拜着它。中华民族从最原始的农业进入到出现农业文明的时候,对谷种的崇拜,成为祭祀社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地理标志和农业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特定物产的“精神部位”.民俗文化的那些玄而又玄的神秘兮兮的东西都是它的要素,离开了这些也就失去了人类对它的想象力,人们对它寄托的神圣愿望就没有了。甚至那些物产果实本身的形态,都具有神奇的魅力。比如热带水果番荔枝,台湾、海南等地都盛产,果实很清甜,果肉乳白色,有独特香味,被列为热带名果之一。熟果淡绿黄色,外表形体以多角形小指大小的凸起软疣组成,民间认为它的构造更像释迦牟尼佛像的头型。所以在台湾它的俗名叫“释迦”,又口语称“佛头果”,就特别受人喜爱和尊敬。这种名称的出现和对这种水果形态的神圣印象,正是民众最珍重此物的内在之谜。在标志里面,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那个物,而是要注意平民百姓是怎么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传播这个物的,其核心不是它原生形态本身,是民众怎样形容它,这是它真正重要的标志。果实能做什么,果实外边的皮能做什么,皮的哪一层能做什么,哪些纤维能做什么,把这种物产浑身是宝的特性讲透,广告效应自然就有了。原因就在于,它后边跟着的人文元素是它核心价值最好的体现。不客气地说,任何科学分析和数据,如果离开了人文的价值观对它的评价、歌颂和弘扬,这个物是不会有价值的,它重大的价值全在这里。
做地理标志研究,要努力把古代农耕文化里民俗这部分材料搜集到并展现出来,把历史元素积累起来去弘扬它。农业文明把眼睛盯住物,这是最具体的。要关注物种的多样性,不要违背了基本的物的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农产品的内涵。就拿俗称小京枣的北京蜜枣来说,成熟时枣红色鲜亮,个头不大有7、8克重,咬开皮肉质脆嫩有淡淡的的青翠色,它的脆嫩香甜是别的枣类没法比的,清代专供八旗子弟和皇家王公贵族、甚至供慈禧老佛爷做金丝蜜枣、枣糕、枣粽子和小枣窝头的时候用。有了这样的故事北京蜜枣就永远是地理标志名产独领风骚。因此,着眼于民众分析和认识“物”的智慧,着手挖掘采集那些有关民俗民风的材料,地理标志研究才有生气有神气,才出现有灵魂的魅力。
我多年从事民俗研究,关于物产这部分我很敏感,因为农民离不开这些东西。我在《民俗学丛话》里用果树果实为题开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觉得我的调查研究应当力求抓住农耕文明的根本。就农业物产研究来说,首要的工作是组建采风队,到一个地方去挖掘这一种粮豆水果背景性的各种文化材料。要让研究的视野开阔些,从民俗文化的根基上去找,对每一个物种进行大量的调查,而不仅仅是那点儿科学分析,要仅仅是那点数据资料,有生命的果子最后就全都死了。唯有这样,农业文化研究才会鲜活起来。
民俗本身就是很古老的遗产传承,当务之急是在保护和弘扬的基础上振兴中国悠久的农业文化。咱们农民的智慧很多,只不过他还没有现代化的处理方式。现在农业科技快速发展,要使它们与传统的农业知识嫁接,这样可以衍生出多种产品来。中国很多古老的农产品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弘扬,我觉得这个遗产开发和振兴的价值很大。但是有个条件,千万不要把它本源性的元素扔掉,否则就不值钱了。它的无形资产正是有关它的那些神话和传说,如果把这些东西都扔给“四旧”了,我觉得物产就没灵魂了,萝卜就是萝卜。你到了产萝卜的地方,就有萝卜治愈晚期癌症的传闻,像这个东西真假别考虑,它的震撼力就在这儿。有了这一点,他的病就可能真的好了,还不是吃萝卜好的,是这个东西本身衍生出来的精神动力使它好的。作为民俗学者,我很重视所有物产的精神层面。人们对某物产的评价有的不一定完全符合科学,但它的文化价值就在这里。农业文化研究别拉下脸来一味地强调纯科学化,人们对某个产品的认知观念不是科学性就能讲清楚的。从地理标志入手,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做起来也挺有兴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