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保护蚕桑丝织需网上网下同步进行
  作者:沈爱君 陈双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9 | 点击数:4489
 


  嘉兴的趣味“蚕”话你晓得吗?
  保护蚕桑丝织需网上网下同步进行

  ■《更好地保护传承蚕桑丝织技艺》后续报道

  南湖晚报记者  沈爱君  通讯员  陈双虎

  作为“蚕桑之乡”和“丝绸之府”的嘉兴,曾经有哪些和蚕桑丝织有关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习俗流传在乡间?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嘉兴的蚕桑丝织文化怎样来保护和传承?记者在这两天召开的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上,听到不少有趣的嘉兴“蚕”话,还有一些关于保护和传承的好点子。

  蚕乡习俗生动有趣

  桐乡市文化馆的徐春雷这些年收集了很多桐乡蚕歌,桐乡蚕歌在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徐春雷说,旧时,桐乡蚕农家女儿出嫁,临上轿前,母亲要从女儿头上(事先插上)拔下一朵花,把这朵花放到自家灶山上,俗称“拔蚕花”,意为不让娘家的蚕花喜气被女儿带走。拔花时,还需喜娘在一边唱蚕歌《拔蚕花》。新娘到新郎家门外,下轿之后,新郎家还须向四周撒一些钱币,俗称“撒蚕花”,意在祝愿新娘嫁到夫家之后蚕花茂盛。旁边的喜娘还会吟唱蚕歌《撒蚕花》:“新人来到大门前,诸亲百眷分两边。取出银锣与宝瓶,蚕花铜钿撒四面。蚕花铜钿撒上南,添个官官中状元。蚕花铜钿撒落北,田头地横路路熟……”

  广东省信宜市第三中学的老师陈浩对全国各地的蚕桑习俗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在说到江浙一带的养蚕习俗时,特别提到了嘉兴。以前嘉兴的新娘子嫁到夫家第一年,必须独立养好一张蚕种的蚕,接受考验,称为“看花蚕”.蚕上山以后一两天,邻里亲戚间串门走访,查看结茧情况,互致慰问庆贺,特别是新结的亲家,三年内必须相互备用糕点礼物,上门放在对方蚕室的山棚上,此称“望山头”或“望蚕信”.互相赠送的礼品中,咸鲞、水糕为必备之物,“鲞”与“想”谐音,意为“有想头”,即蚕茧丰收有望;方言里,“水糕”的谐音为“丝高”,意为生丝高产。

  蚕桑保护数字化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员顾希佳说,蚕桑曾是杭嘉湖一带农村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嘉兴以前乡间一直流传民谚:“看蚕好来真的好,种田好来勉饱饱。”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蚕忌”语言,如,忌“亮”,因为亮蚕是一种蚕病,“天亮了”要说“天开眼”了;忌“伸”,因为蚕死了才伸直,和“伸”的方言发音接近的“笋”要说成“萝卜”或“钻天”.

  随着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多样化,蚕桑在近年来被冷落已是不争的现实。顾希佳说,要在一些适宜的村落里建设蚕桑生产民俗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近年来,杭嘉湖的一些村落正在尝试着做这样的工作,如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桐乡市河山镇、洲泉镇清河村等村落,大致具备了建立以蚕桑生产民俗为主题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客观条件。

  除了在村落里建立保护区,也有教授建议进行数字化保护。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张赞梅、顾金孚、徐榕等教授认为,数字保护技术以其经济性、永久性和方便性,已成为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提出了“嘉兴市蚕桑丝织技艺及民俗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参考方案。通过实地考察、个别访问、地方采风等方式,运用数字技术通过原始记录、摄像、录音和存档等方式开展民间文化及生产活动资料的收集和记录,形成原始数据资料,内容包括传承人档案及口述文化资料,蚕桑丝织生产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蚕桑、丝织生产的各种民俗、礼仪和节庆等。

  把蚕桑的数字化保护建成一个蚕桑丝织类资源的门户网站,涵盖图书、期刊、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资源类型,同时提供用户在线阅读、参考咨询、个性化定制等服务,还可以实现网络环境下行政部门、高校、科研、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

 

  文章来源:南湖晚报 2012-06-2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专家学者齐聚禾城共话蚕桑文化
下一条: ·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开幕
   相关链接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
·[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袁瑾]一带一路上的蚕桑丝织文化交互传播机制研究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
·[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
·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
·[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孙发成]传统工艺传承中的“技艺黑箱”
·[冯志洁]江南蚕桑区清明卜叶习俗·第三届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黄山开幕
·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调查]环保与非遗:700年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琉璃厂全部关闭
·倪弋:民俗怎样与法律兼容·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