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徐鲁]读《老武汉风情》:旧时风情的忆念与反思
  作者:徐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6 | 点击数:5190
 


图为《老武汉风情》插图之一《转糖》

  清朝道光年间,在汉口生活了多年的浙江余姚人叶调元,有感于汉口“风气迥非昔比”,乃于闲暇时日将自己所见所闻,托诸嬉笑怒骂,历时十载,积而成帙。这便是他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刻印的《汉口竹枝词》。书中无论是陈述时俗,还是刻画世态,均生动传神,风趣逼真,可谓不可多得的“风俗志”.

  萧继石先生默默付出20余年的工夫与积累,绘写了100多幅再现老武汉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每幅画外辅以素朴简短的忆旧文字,集为《老武汉风情》一书。在我看来,这俨然是一册21世纪的“无韵的《汉口竹枝词》”.它的意义,不唯在讲究细节写实和风情勾画的绘事上,更在它所呈现的市井发现、民俗勾画、风习打捞,乃至美好传统的重建与修复等社会学和民俗学的价值。

  书中所绘写的题材五花八门。市井叫卖之声,引车卖浆之影,三百六十行旧踪……所谓百业弦歌、民俗民生,均有观照。具体说来,既有那些走街串巷的老手艺人,如捏面人、说书人、抢刀磨剪、篾匠、货郎等,也有老武汉的一些老字号商铺,如谦祥益(布店)、老谦记(豆丝)、汪玉霞糕点、四季美汤包等;有靠出卖力气谋生的老职业、老行当,如拉黄包车、江湖卖武人、送水工等,也有一些老武汉的市井生活习俗,如热干面、炸面窝、扯脸、放河灯、纳凉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朴素的童年游戏,如跳皮筋、抽得罗(陀螺)、踢毽子、跳房子、打弹珠、翻花线、滚铁环、斗蛐蛐、数罗汉、挡羊、拍洋片等等。

  这本书把许多曾经鲜活、质朴和人情怡怡的场景,用细腻和生动的笔触一一描绘下来,它是一座老城市数百年记忆的再现,也足以使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后来者,都在其中看见先辈的生活影像。或者说,能够使今天的每一位爱武汉者、爱故乡者,都重新记起自己的传统,甚至转向往昔,去淘洗、追寻和擦亮一些美好的东西,加以珍视、尊重和热爱。也只有这种心灵与记忆的追寻,才能构成所谓的城市文化史。

  继石先生对老武汉的依恋和热爱之深,源自他对这座老城的洞悉和理解。除了图画,从他的文字里,我们也能够感到他对旧时风情的留恋。例如在绘写“抢刀磨剪”的场景时,他写道:“慢慢地,这行当退出了市井,前两年还偶见磨刀人,有时光倒流的感觉。”写大碗茶的时候,他写道:“土茶壶、大碗茶,敦厚朴实的民风,构成我辈少年时代淡淡记忆的一部分。”写包粽子:“五月初五,端午节在栀子花茉莉花盛开的清香中到来。父亲买来粽叶、菖蒲、艾草,把菖蒲、艾草挂在门框边,说是用来驱蚊虫、辟邪。母亲淘洗过糯米,用粽叶包成粽子,煮熟,还有煮好的咸鸭蛋端上来,孩子们围过来美餐一顿。”这样的文字,带着恬淡而怀旧的散文韵味,生动而鲜活的细节,来自童年时代深切的记忆与体验。也因此,他才成为老武汉生活风情最好的诠释者。

  这本书与《汉口竹枝词》、《点石斋画报》一脉相承,同时又有所超越和突破。既有对《汉口竹枝词》和如《点石斋画报》上的旧汉口市井生活图像的“致敬”,又是更为自觉的属于现代人的情怀,让我们从中感到温润、温暖、温情的美。这本书不仅给我们带来心旌摇荡的怀旧之情,同时也促使我们对这座古老城市的文明延续,对它许多“非物质文明”的被忽略、被遗忘、甚至被毁弃,而有所反思,有所检讨。

  (《老武汉风情》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2年06月26日08:1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顾颉刚:我怎样进了商界
下一条: ·[刘锡诚]20世纪中国神话学概观
   相关链接
·[孙正国]武汉大禹神话园群雕叙事伦理研究·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武汉召开
·中国民俗学会2020年年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熊威]物的流动、消费变迁与生活重构:以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武汉农村香烟消费为例
·[蔡磊]自我与他者:新媒体中武汉女人地域性格的呈现·第十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武汉 2019)会议通知
·江滩大舞台掀起节日热浪·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民俗教学走进武汉课堂 提升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
·一篇农谚 让你读懂二十四节气·[徐美洁]拿什么来填地域差别的“坑”
·2015年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京津冀文化协同应从何处入手
·董晓萍:北京作为学术之都所具备的条件·萧放:胜芳现象值得关注
·堕民切口:挖掘尘封在历史的记忆·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
·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市成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