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端午:让古老的远行抵达现在
  作者:郑娜 杨凡 董晓伟 强德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4 | 点击数:13978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其避瘟保健、追念先贤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蒿、喝雄黄酒等一系列习俗,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传至现代,传统的端午节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特邀请三位专家对端午节的现代意义进行解读。

  专家学者:
  萧 放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杨 秀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采访人:郑娜 杨凡 董晓伟 强德华

  端午节因其传习已久,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些相应的变化,归总而言,民众在端午节期间避祟驱秽的基本诉求没有变。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传统节日得到人们的重视,端午节自然在复兴之列。端午节的新节俗尚在形成过程中,目前,主要是在恢复传统的阶段。年轻一些的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节日体验也没有相应节日知识教育,他们对端午节俗缺乏了解,可以理解,责任不在他们,责任在于长者。端午节没有消亡的危险,除非中华民族文化脱胎换骨。端午节关联着中国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其文化内涵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屈原的故事,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现在不是传统需要你来拯救,而是你的精神生活需要传统来填补。海外华侨华人对端午节等节日的感受背后是对故国家园的牵挂,是对自己曾经的生命历程的怀恋。节日是民间百姓的节日,现在有些部门,“打造”干预得太多。传统节日的弘扬靠的是民众自己的文化自觉,引导都是外在的。

  新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1、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端午节到了现代有了什么样的新变化?

  杨秀:端午节因其传习已久,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一些相应的变化。归总而言,民众在端午节期间避祟驱秽的基本诉求没有变,而变化较多的是承载这一诉求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直接关联。比如在农村,每逢端午在大门上挂艾草、大蒜、菖蒲等以避邪祟入门的做法依旧保留,不同的是艾草、菖蒲不再是自家去采,而是从市面上买来。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也有类似变化。

  萧放: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传统节日得到人们的重视,端午节自然在复兴之列。端午节的复兴首先是节俗传统的复兴,一些被忽视的端午习俗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也有新的变化,比如,划龙舟更多地是一种水上的体育竞技,雄黄酒因为有害身体,人们也不再饮用。人们不仅重视端午节的家人团聚欢宴,还在端午节发展出赛诗会、游园会等公共活动。端午节的新节俗尚在形成过程中,目前,主要是在恢复传统的阶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2-06-22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遗憾,不该成为“非遗”的命运
下一条: ·农业文化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
·[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