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王汉超]马街:七百年不散的书会 承载民间曲艺光荣与梦想
  作者:王汉超   摄影/图:甘在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21 | 点击数:10527
 


  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之际,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悠久的马街书会,
它承载着民间曲艺的光荣与梦想,投射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图为马街书会上的说书艺人。甘在斌 摄(人民图片)

  河南宝丰县城南7.5公里,有一个叫做“马街”的地方。每年正月十三,来自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等地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汇聚马街,说书会友,献艺交流,自发形成“马街书会”。书会上,演出的河南坠子、凤阳花鼓、四川清音、山东快书等民间曲艺种类繁多,观众动辄10万人以上,影响辐射周边数百公里。根据马街村火神庙及广延寺碑刻记载,马街书会可追溯到元延祐年间。

  2006年5月,该民俗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延近700年而不衰的马街书会,可称得上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大奇观。

  初夏马街。穿过牌坊石桥,路没了,再往前是300亩麦地。风吹过,仿佛听见鼓板弦梆,咿呀弹唱;定睛看,满目却是青苗抽穗,麦浪翻腾。

  就是这块麦地,700年来,数不清多少辈艺人,每年的正月十三,都是在这里度过。天南海北的艺人,不论阴晴雨雪,负鼓抱琴,云集到此。哼唱着赶来,哼唱着离去。几天之间,如平地卷起一场梦幻,唱者自醉,听者自迷。

  “疯子”和“傻子”的节日

  河南人常说,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不理解马街的人总是追问,一块普普通通的麦秸地,有什么魔力,让祖祖辈辈唱到疯、听到傻,700年仍魅力不减?

  之所以是个谜,是因为问者不是疯子,也不是傻子。他理解不了“疯子”和“傻子”的节日。

  那一天,说唱艺人傍河坡、凑土岗、趟麦地、上田埂,摆开架式、支起摊子,天为幕、地为台,一二结伴,三五拉帮,板一敲,弦一拨,鼓一拍,梆一打,这就开腔说唱。人潮从四方涌来,呼朋引伴、扶老携幼、不绝于途。正月十三正式“亮书”待沽,后面三天正场,三天偏场。七天时光,弦子拉断,嗓子唱哑,只为轰然叫好,掌声一片。七天时光,颠倒梦幻,沉迷痴狂。

  然后戏散了,各自归去,耕田养家,脑海里一年余音缭绕,渴盼来年再会。尘俗里,百姓找到他们最简单的快乐。

  马街人站在台下幕后,张罗着这场梦,操持着尘俗里的快乐。马街人是不过年的,只过十三,正月十三才是“年”。艺人到马街,虽然素不相识,但家家抢着往家接,尽管吃、尽管住,再穷家里都有客。马街人实在太爱戏,没人会唱,可没人不爱听。世上事总是这样,越爱,越听不成,马街人没那个福气。

  马街人张满堂的老母亲86了,一辈子为马街会,馍不知蒸过多少笼,菜不知炒过多少锅,戏却没听几回,顾不上。村里有个李天乙,屋子小,艺人满到没处下脚。侄子八九岁,打远处赶来听戏,当叔的只能陪他烤一夜火。孩子回去学嘴:“再不上俺叔家了,他家赶黑儿不兴睡。”

  8年来,张满堂为书会散尽自个家财,接着散儿子的。他访艺人,找专家,录唱段,办擂台会,骑摩托全省跑了几万公里,为的是找个方子,让马街会续上香火,长盛不衰。他忘不了儿时一个梦,人墙里锣鼓梆子嘡啷响,而大人的腿里三层外三层,如一片黑压压的林子,他怎么也挤不进。

  开腔就是亲人

  人不亲行亲。虽然荒郊野外是马街书会七百年不散的会场,客人是十余省迢迢赶来的艺人与听众,但陌生疏离不属于这里。在马街,开腔就是亲人。因为梦不陌生,梦是人们灵魂相距最近的地方。

  有个老艺人李捧,年年来马街,远近都爱听她的《罗鞋记》。老太太61岁查出癌症,她只一个心愿:“我还想回马街看看,还想挨家去坐坐,还想去马街住几天,吃吃马街的饭。”2010年,老头开着三轮,老太太坐在车后,最后看一眼马街。走的时候,她没敢回头。过路人都纳闷:“这是谁家老太太?坐三轮后头,一路哭过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人民日报 2012-06-14 10:06:18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寻找东丰台年画
下一条: ·[杨金杰]戏剧的活化石:关索戏
   相关链接
·[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刘赛祎]论民间说唱的“集体性”·[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王素珍] 赞土地与唱春
·“民间艺术大师进高校工作坊”和“民间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北师大挂牌成立·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说唱”专家组成立·[张西昌]民间艺人的身份归属与知识权益
·教育部: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可到中小学兼职美育教师·[尹忠华 高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曲艺盛会
·[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论·《中国节日志·马街书会》出版
·[胡玉福]神圣的责任与自我的追求·[钱永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艺人
·[纪德君]明代小说与民间说唱之双向互动现象初探·胡集书会:恢复元气后何去何从
·《格萨尔》艺人成果展在京举行·胡集书会吸引200余档艺人 再现800年曲艺盛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