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地方研究证实,在宋代和元代,地方精英在当地起了更大作用,宋汉理(Harriet Zurndorfer)、何安娜(Anne Gerritsen)、Lee Sukhee和陈松等人的许多著作都说明了这点。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是地方精英的能动性填补了国家对地方事务的忽视呢?还是地方实践主义太过头,从而把地方政府推到一边,给地方精英的积极性留下更大空间?我们来看看地方研究是怎样给出不同的回答的:Lee Sukhee发现明州(今宁波)精英的实践主义随着地方政府介入的增强而增强;陈松发现四川省的社会政治精英们势力强大,在许多方面,它们本身就构成了地方政府;宋怡明(Michael Szonyi)的研究揭示,作为明清时期南方社会核心元素的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最能解释家族策略应对政府需求所产生的结果;在科大卫(David Faure)看来,宗亲关系是为了让最南边的人们融合到帝国政府中来,而不是要把他们独立出去。
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看本地
历史学家们通过一定的特点把一个个地方建构成“本地”,政府把本地建构成政治单元,从中收税并维持公正。然而,各个“本地”也是交通、移民以及经济交流网络中的节点。
如果我们的目的不是用地方来研究文化、社会和制度问题,而是把地方信息合并或者聚集起来,放到更高一级的空间分析中去,我们如何能从更高一级的诸如“地区”之类的单位中获得本地的地方性呢?最典型的方法是采取政府本身基于分级政区(首都>路>州>县)产生的观点。实践中,大多数集成地方数据到更高一级区域的研究依靠行政制度来界定空间单元。尽管行政制度对地方的同一性产生巨大影响,但它在提供稳定的分析框架方面有局限性。例如,马瑞诗(Ruth Mostern)有关宋代政区沿革的研究显示,政区变化随着人口和对外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那些政府活动加剧的政区更明显。我认为,地区分析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把地方放置于比政区界线更稳定的框架中去,或者在对地方之间的差异进行解释时更具说服力。
这种方法从地方的自然条件出发:河流按照地理条件泛滥、迁移;道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分布;庄稼和产量与土壤类型和气候有关;价格随着距离和运输方式的不同而浮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永不停息,但总是发生在一定地方。除了有文化的内容,人类改变环境也有自然的内容,如聚落和农业改变了自然景观。自然景观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地方史的思考。
我们如何定义更高一级的空间单元呢?我们可以称之为“地区”,这些“地区”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解释不同的发展模式。如果研究的是不用考虑地理因素而完全由政治系统决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那么省是比较合理的范围,这是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创见。施坚雅最先按照河流水系把大区域当作地形实体,这些大区域现在通过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项目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的方式向大众免费开放。他主张历史时期地形的大区域为历史发展提供了特定的结构,在大区域中,不同地区本质上是半自主的经济体。郝若贝也赞成施坚雅关于大区的观点。施坚雅还开发了一套更加复杂的模式,他称之为“分层区域空间”.他利用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把核心-边缘连续统一体与按照聚落方式划分的城市-农村统一体结合在一起,以解决地形决定的大区域和社会经济决定的大区域之间的差异问题。大区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的周期,当一个地区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另一个地区可能正处于衰退状态。一种可以取代区域空间视角的方法是寻找网络联系而不是地区联系。网络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那些最直接联系的地方,这对文化史的研究尤其重要,因为它让我们看到哪些地方在信息和物流方面有相对的优势。
地方和区域比较研究的数字化环境
自GIS软件产生以来的几十年里,空间查询在技术上取得很大进步。我们现在能够利用计算机从一大堆数字化的历史文献中提取数据、为这些提取出来的信息建档、与他人共享这些数据并最终把它们用于研究。大量数据让大范围的比较分析变得可能。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项目通过设计一系列自公元前221年至1911年之间政区级别变化的时间序列,为这项工作提供了地理结构。目前在网上可以查询的最重要历史人物生活和作品的数据库的大致情况如下:
中国历代传记资料库到2012年为止已经约有7世纪到19世纪期间的12万条个人生平信息。该资料库目前正在增加唐、五代、辽、宋、金、元、明及清代人物的词条。中国历代传记资料库最初由郝若贝创建。
明清人名权威档案由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台湾故宫博物院创建,其传记数据包括1万8千个人,附带提到的有3万多人。
明清妇女著作项目由加拿大汉学家、中国古典诗词和明清女性创作的专家方秀洁主持,包含大约5000名女诗人和作家的信息、1万多首主要由女性创作的诗词、几百个历史地区大约2万份原始文本的扫描件。
唐代人物数据库是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东亚研究信息中心的“唐代知识库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到2009年8月为止,这个数据库涵盖4636个人的传记资料。
此外,学者自建的数据库也为中国历代传记资料库提供数据,包括唐、五代和北宋的大约4万人的墓志铭,宋代人物的1万7千封书信等。目前中国历代传记资料库正利用文本挖掘技术从《宋史》中提取传记资料。
(作者为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本文为作者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国家视野下的地方”研讨会上的报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光明网-文汇报 2012-06-04 09:37:27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