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扎染,蓝白色的美丽忧愁
——解放周末·文化遗产日特刊
  作者:黄玮   摄影/图:黄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13978
 

 
 

站在久违的板蓝根染料桶前,张仕绅老人轻轻挖了一勺“墨蓝”
 
 

  在扎染之乡还会一整套传统板蓝根染色的师傅,“只有我一个人了”

  如今,在周城还会一整套传统板蓝根染色的师傅,“只有我一个人了”。张仕绅重重地说道。为此,他被云南当地媒体称作“最后一个用板蓝根染布的人。”

  就连这最后一个用板蓝根染布的人,也有几年不染布了。他说:“现在都用化学染料,不用植物染料,没意思。”当年扎染厂曾举办过14期扎花培训班,培训了2000人次,对周城扎染的传承和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在都是家庭作坊,在他看来不过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要发展、传承扎染手工艺不成规模不行,必须再次建厂。

  当记者问是否还能买到板蓝根染的布的时候,沉默了下,张仕绅老人回答道:“没有板蓝根染的布,一块也没有。我早就不染了。”

  为了让记者感受扎染的过程,老人带记者到目前周城村17家染坊中规模最大的“璞真综艺染坊”看看。走出老人家的院子,经过满是历史感的茶马古道,踏上充满沧桑感的滇藏路,走了一阵,老人说:“就是这里,过去我们的扎染厂,现在的璞真。”扎染厂倒闭后,厂房、设备等都卖给了璞真。

  璞真大门前挂了一块很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了院门,染坊主人段树坤夫妇正在院子的地上铺开长长的白布,准备染色用。往里走,一位白族老妈妈利落地往染好色的布上扎绳,扎了绳的布被扭出一个个的疙瘩。再往里,是对游客开放的扎染店铺,地上堆的,墙上挂的,满是扎染商品,桌布、床单、服装……恍惚间,有种眼花缭乱的千篇一律。一位老外和他的中国太太正在挑选商品,说是准备带到欧洲去卖。

  这时,张仕绅老人急急地拉着记者去院子的另一边。几个木制大桶,高高立着,被渗透木板的板蓝根染成了斑驳的蓝,从四周的环境可以感知到它们那种乏人问津的寂寞。“这就是过去我们用的板蓝根染料桶,里面还有染料呢。”老人靠近染料桶,挖了一小勺“墨蓝”,递过来,轻声道,“还能用呢,可惜他们用不来。我跟他们说了,千万别让染料干了,干了就不能用了”。其实,老人心里清楚,如今的染坊主人已无意再用它们了。

  唯有他,如此在意它们还能“活”着,还会兴致勃勃地絮叨如何配置板蓝根染料:“用板蓝根制作植物染料是制作白族扎染的关键。板蓝根每年二三月下种,八月底九月初收割,留下根,只割叶和茎。摘100斤板蓝根叶子泡在木桶里,一周左右的时间,水渐渐变绿,这时候再加大约1斤左右的石灰水。制作板蓝根染料最重要的是掌握好板蓝根、水、石灰的比例,这完全靠技巧和经验。被染的布一般就是生白布,先在布上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然后用刺了洞的蜡纸在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再用细致的手工按图案缝上,最后送到染缸内染制。”

  源于自然的染料和手工,没有机械化时代的精准和重复,分秒呈现着奇妙的色泽变化,这是植物染料的最大特色,也是板蓝根的变化艺术。然而,年轻的扎染者商业化的目光,已难以停驻在这需要时间沉淀、需要耐心的传统工艺上。滚滚的现代化潮流裹挟着他们不假思索地选择化学染料,并将之理解为“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突破”。哪怕,他们也能懂得传统工艺自有可贵之处。

  在张仕绅老人看来,这种“突破”显然走得有点远,以致有点像是灵魂出窍。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他有些心灰意冷。作为一个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他的荣耀和使命感慢慢遇冷,蒙上了薄薄的冰。他伤感,在这日益现代化喧嚣的古老村落里,他过往的经验与坚持,没有去处。

  今年2月,张仕绅带着孙女张霞去了趟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成果大展。在祖孙俩的白族扎染展示区,来来往往观众的好奇、关注、喜欢,让老人很兴奋,又遗憾:“我就带去了5块扎染布,实话跟你说,就一块是原先板蓝根染的布,有位教授看中了,非买不可。”

  这次大展上订货商对板蓝根染布的青睐,明显鼓舞了张仕绅,也意外触动了张人彪。不知是因为感受到传统工艺价值的被尊重,还是察觉到商机的所在,向来主张用化学染料扎染的张人彪,决定拾起父亲的愿望,开始学习板蓝根染布。

  回到周城后,张仕绅和老伴种下了两分地的板蓝根。

  “现在还没有冒芽呢,要等。”老人一点也不着急。似乎,可以等待已经给了他足够的安慰与希望。他安心等待它们生长,等待它们重新一点点浸润出久违的“墨蓝”,耐得住岁月的洗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木卡姆,音符里的维吾尔史诗
下一条: ·少数民族背带传承文化
   相关链接
·[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
·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春节申遗成功·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
·[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李锦 朱燕 王锋]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