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死了,我以为木卡姆也要死了,但现在好了,你们让它活下来了。”
木卡姆并非新疆“特产”。从我国的新疆一直到摩洛哥的塔尔法亚,在横贯东西将近12000公里的范围内,多种类型的木卡姆流传于19个伊斯兰国家的4亿多人口中。如果用红线将这条“木卡姆链”连接起来,恰好和“丝绸之路”完全吻合。
这并不是巧合。
丝绸之路是贸易流通之路,也是“文化走廊”。每一种木卡姆的发源地,几乎都处于丝绸之路上的要冲。
莎车是丝绸之路上中国段南道的最后一站,出莎车,越过葱岭,就可到达中亚各地。佛教文明、伊斯兰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都曾在莎车交汇。木卡姆成为了这些灿烂文明交融碰撞的艺术产物,它既吸纳了西域音乐的元素,又传承了中原艺术的特点。
之前,伊拉克的《伊拉克木卡姆》、阿塞拜疆的《阿塞拜疆木卡姆》、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沙土木卡姆》,已经列入了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5年11月25日,印证着多民族间文化传播和交融历史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因其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和民众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喜讯传到新疆,人们互相拥抱、欢呼,随着木卡姆的音乐翩翩起舞。
那天,刀郎木卡姆艺术团正在日本东京演出,演员们得知“申遗”成功,眼含着泪,手舞足蹈地跳了一晚。同一时刻,木卡姆艺术团在阿联酋演出,大家获悉后,相拥而泣。
在乌鲁木齐,70岁的卡吾力·吐尔迪激动地对着父亲吐尔迪·阿洪的遗像祷告。
由于十二木卡姆的传承靠的是师徒相传、口传心授,再加上其体系庞大、词义深奥、曲牌绵长,上世纪50年代时,能完整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人只剩吐尔迪·阿洪一人。
得知十二木卡姆濒临灭亡,时任新疆领导人的赛福鼎·艾则孜急忙致信北京,希望中央能派专家到新疆来抢救这一艺术瑰宝。很快,由音乐家万桐书等人组成的“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来到了新疆。他们找到吐尔迪·阿洪,用一台老式录音机分多次录下了他演唱的完整版十二木卡姆。
“我已经70多岁了,我要死了,我以为它(木卡姆)也要死了。”吐尔迪激动地对万桐书说:“但现在好了,你们让它活下来了。”
录音完成后不久,吐尔迪·阿洪离世。
离去时,他已无遗憾。因为万桐书他们不仅录下了他的声音,还花了整整6年的时间,将所有的曲谱及歌词整理成了《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曲谱形式的十二木卡姆。
上世纪80年代后,新疆相继成立了木卡姆研究室、木卡姆艺术团以及木卡姆传承中心。同时还出版了 《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等一系列书籍和光盘。
1996年,新疆艺术学院成立了木卡姆表演艺术班。2000年,新疆大学音乐学院招收了以木卡姆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在十二木卡姆的故乡莎车,县里的职业高中专门开设了十二木卡姆艺术班。当地干部还组织专家对十二木卡姆的传承人、乐器、曲谱、服装等进行全面的整理和记录。
每年9月,莎车都会举行大型的“木卡姆艺术节”。如今,十个莎车人,八个会唱木卡姆,九个会跳“麦西热普”。
在这片土地上,木卡姆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它早已渗透在维吾尔族人的血液中,化为他们最真实的生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