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王得后]感念敬文师
  作者:王得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4-28 | 点击数:5256
 

钟敬文(1903.3.30-2002.1.10)

民俗学家,原名钟谭宗,广东汕尾海丰人。
著有《民俗文化学》、《民俗学概论》、《民俗学通史》、《关于鲁迅的论考与回想》等。


  1

  一个民族的节气,倘若和风俗合二为一,是颇撩人心思的。

  一个人,年龄一大,生死的自觉似乎自然而然常常会袭上心头。重视春节的团圆,重视清明的扫墓。养生送死,“慎终追远”,实在是人类难以割舍的情愫和心性。

  半个世纪前,年轻,求学北京,每逢清明节,中央广播电台一定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吟唱,听了,不过欣赏一首应景的唐诗。大约十几年前吧,这个时节,尽管听不到诗歌吟诵,心头却怎样也挥不去对几个师长的思念。真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总难忘。”他们有客死异地,死前呻吟想终于正寝而不得的;有无疾而终真正老去的;有不省人事辗转病榻几个月乃至几年的。

  钟敬文老师是享寿百年的一位。虽然早早住进了医院,不过是保险性地疗养罢了。谁能想到他九十八岁高龄还撰写《寻找鲁迅·鲁迅印象》的长篇序言?九十九岁还在病房指导博士论文提纲?百岁生日差几个月,年份已经到了,敬文师突感不适,精神衰疲下来,启功老师提议为敬文师做百岁大庆。亲朋学生济济一堂,好生庆贺了一番。不几日老师驾鹤归去。没有多少病痛。俗话说的,这是前生修的福分。

  2

  我忘不了老师的,是他年轻时风闻鲁迅到了广州,满怀敬意,轻松潇洒去“找鲁迅先生”。没有遇见,毫不介怀,就和同伴去小酌,相约择日再去。老师是真心敬佩鲁迅的,也大有见地。他在《记找鲁迅先生》中,写道:“我觉得他之所以值得我们佩服,与其说在文艺上,毋宁说在激进的思想和不屈的态度上,至少,我个人是这样想。”这是1927年,他二十四岁。不能不说大胆,不能不说那时候的青年对名人是多么平等的态度,多么自信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可惜,鲁迅却对他产生了极大的误会。老师想在广州开办“北新分局”,推销鲁迅的和当时进步的书籍,写信给鲁迅被拒绝。当时老师还不明就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还写文章做自我批评。一九八一年新版《鲁迅全集》出版,收入了鲁迅致川岛先生的信,说:“近日有钟敬文要在此开北新分局,小峰令来和我商量合作,我已以我情愿将‘北新书局[屋]’关门,而不与闻答之。钟之背后有鼻(按:指顾颉刚先生)。他们鬼祟如此。天下哪有以鬼祟而成为学者的。我情愿‘不好’,而且关门,虽将愈‘不好’,亦‘听其自然’也耳。”可见误会的根源,误会的严重。老师编辑的《鲁迅在广东》,当杨霁云先生编辑鲁迅的《集外集》时,也被否定,说:“至于《鲁迅在广东》中的讲演,则记得很坏,大抵和原意很不同,我也未加以订正,希先生都不要它。”实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但老师八十年代以后,完全了解了这一切,心中却没有丝毫芥蒂。更没有同代同类人的怨愤。八九年重访广州大钟楼,有诗抒怀:

  往返寻踪不觉劳,

  清芬接处感熏陶。

  吾生步履多蹉跌,

  不废胸头一像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京报 2011-04-1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金宏达]一粒“麦子”和一个学科
下一条: ·乌丙安:一辈子的民俗 一辈子的牵挂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林安宁]傩戏共同体研究的缺席与归位·[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