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人文精神再讨论
  作者:陈思和 王晓明 张汝伦 高瑞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27 | 点击数:13919
 

  社会的各个部门,正在中国特色的资本逻辑的驱使下,形成了某种互相配合的合力,要将社会的主流理想固定在现在这样一个片面的、短视的、粗陋的状态上。

  张汝伦:我觉得最根本的不是传承知识,是维护一个理想。没有理想,就不会有伟大的作品,就不会有让我们感动的东西。感动是最难讲的。如果没有被感动,说明作者的心没有到那个层次。他自己不感动,就没法感动别人。他可以写得鲜血淋漓,如何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是人家是同情,不会感动。同情和感动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

  王晓明:社会上总是有各式各样的理想,但也一定会有一种“主流理想”。我们小的时候,主要是宣传部门和学校在决定主流理想的面貌,现在不同了,经济生活和经济性的日常生活,这些年来发挥了远比“官媒”和学校大得多的作用,直接影响社会的主流理想。我所说的“经济生活”,不光是商业买卖、流水线,还包括传媒产业、广告工业、创意产业……这些现在被叫做“文化经济”,它现在是直接来塑造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理想。这表现在大学里,就是许多学科,名义上是人文啊、社会科学啊、理工科啊,但它们的基本运行规则和价值观,实际上却是跟着商贸、金融、经济系走的。前几年有人批评“经济学帝国主义”,现在看得很清楚,这个帝国主义的厉害主要还不是经济学占了大学的中心位置,而是其他学科正在大面积丧失自己的学科立场和运行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主流理想就势必很糟。而且社会的各个部门,正在中国特色的资本逻辑的驱使下,形成了某种互相配合的合力,要将社会的主流理想固定在现在这样一个片面的、短视的、粗陋的状态上。

  不过,这恐怕也只是一厢情愿,因为现实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目前这样的多种危机互相激发的情况,一定会打破目前这种恶劣的主流理想、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生活本身是最有力量的,尽管现在看起来,那种竭力要将人弄得越来越萎缩小气的力量非常强大,但是千千万万人的现实的生活经验,与比如二十年前相比,似乎是越来越站到它的对立面去了。你在生活中的几乎所有方面,都越来越明确地感到不安。你就是坐在家里,大火也会从窗子外面烧进来:在这样的时候,你是不可能再勉强自己听信主流舆论和主流理想的忽悠,继续当鸵鸟的。你必然要抬起头来,关注窗外,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这大概也就是今天中国的希望吧。

  陈思和:网上的一些言论者,平常生活里也可能不那么完美,也会做些损害别人的事情,但是当他在网上看到一些恶劣的事,他就会义愤填膺,还是会批评社会上不正之风。这时候个人品行不重要,重要的是正义的声音慢慢多了,有些力量就会慢慢集中起来,把个人身上的邪恶因素慢慢化解掉。民间的力量在这个场合就会表现出道德感、正义感。这对言论者个人的行为也会是一种约束,自我的约束。

  高瑞泉:我很少上网,但是也感到现在又是思潮活跃的时期。各种理论与理想虽然不一定完全对应,但是有一种相关性,高调的理想如果要成为有效的价值,当然需要一套理论,把它系统化以便说服人;但一定更需要有承当,承当与理想之间需要基本的一致。承当的根本是人格,最直接的则是行动。哲学家可能注意价值与人格的关联,价值与行动的关系却是更直接、更普遍的。社会主义运动发轫之初,当然是一致的,否则上海的青年学生、富家小姐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的生活跑到延安去?想必大多数人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但是后来出现严重的背离,“文革”那样的异化就不用说了。接着“告别革命”,抛弃乌托邦,走进现代化。现在可以看到不少人,高调地歌唱社会主义,热烈地拥抱丑陋的资本主义。这就不止是可笑了。

  刚才思和讲民间的力量,我也觉得生活本身的逻辑会起作用。当初冯友兰先生预言过,中国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会进入比较健康合理的状态,原话记不清了,大意如此。我自己是相信这一点的,也希望冯先生的预言能够实现。 ■

  黄晓峰 华慧 盛韵 丁雄飞 整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2-05-26 23:23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杜赞奇谈中国传统中的“普世精神”
下一条: ·让世界感知中国味道
   相关链接
·[维纳德 苗千]如果一个人完全抛弃人文学科会怎样?·[刘火]《天工开物》里的人文精神
·教科文第三届文化间和平与对话高级小组会议·[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
·[张士闪]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文汇报:中秋节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
·[叶春生]古城商都发祥地的人文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