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袁年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平遥经验
  作者:袁年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21 | 点击数:10354
 

  【核心提示】从文化的人本寓意出发,在平遥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个体解放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一些曾经被视为“落后”、“迷信”、“封建”的文化行为得到了合法性的认可,甚至是鼓励;二是一度萎缩的传统文化生存空间被激活,一些传统艺人能够重新拾起丢弃多年的技艺,并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在人类学的视阈中,文化共同体的同向行为通常具有可平衡和可调适的结构性特征,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我国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背景下,平遥县以鲜明的自主性对现代性进行本土化改造,具有地方传统文化与旅游市场相互促进的战略视野。

  视觉与触觉的现代体验

  在文化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应思考人与地方如何产生情感联系,人们如何认同、记忆某个地方,如何排斥某些元素进入“我们”的地方,又如何保持全球化中的“地方特色”。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平遥守住了地方的空间体验和地方感,将古城还原成为一个活态的、属于原居民的空间。在平遥古城的大街小巷中,冠云牛肉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被人们赞不绝口,而“长昇源”老字号黄酒则被誉为“中都一绝传佳酿,弘扬古风留墨香”。肉质鲜嫩、浓香扑鼻的“曹家熏肘”成为好客的平遥人宴请宾客的佳肴;而平遥碗托“既有凉粉的清爽利口,又有灌肠的浓烈香味,精而不腻,滑利爽心”。沿着西郭家巷往西巷与沙巷北段方向走去,一路都是醋的沉香、枣的酸甜以及“晋升油茶”的酥香,抑或还夹杂着山药散发出的清馨香气。

  平遥古城的地方感不仅有文化景观带来的视觉冲击,而且日常生活中的触觉体验也颇为深刻。平遥古城的民居多为四合院,一般沿中轴线由几套院组成,中间多为矮墙、垂花门楼分隔,形成二进和三进的“日”或“目”字型布局。院内能闻到绿色植物的自然清香以及传统民居砖木材质的独特气味。触摸古民居的门窗、门环、楼梯扶手、日用家具等器物,你能够深度体验到传统生活的质感和智慧。放慢行走的步伐,穿上这里的手工布鞋,登上市楼,享受到的不仅是手工布鞋等带来的舒适,让人浮想更多的是晋商足迹及其诚信进取的晋商精神——他们北上草原沙漠,南下水乡茶山,以致“汇通天下”,“执全国金融之牛耳”。

  在平遥县的制度安排及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市场“节庆化”相互结合是一项基本的策略。平遥县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及旅游市场的活动规律构建了一整套跨越一年四季的节庆活动,其中包括弘扬晋商文化的春季“平遥商业月”、弘扬科举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夏季“科举文化节”与“武术文化系列活动”、弘扬平遥艺术的秋季“平遥国际艺术节”以及弘扬平遥传统风俗的冬季“平遥中国年”。这种“节庆化”的制度安排,激活了静态的文化景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深度挖掘和延续。

  “非遗”与市场的结合策略

  从文化的人本寓意出发,在平遥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个体解放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一些曾经被视为“落后”、“迷信”、“封建”的文化行为得到了合法性的认可,甚至是鼓励;二是一度萎缩的传统文化生存空间被激活,一些传统艺人能够重新拾起丢弃多年的技艺,并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传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何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平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向外展现,具有节日的娱乐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现代性对日常生活的技术化、组织化的控制,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在节日的互动中增强文化的体验和认同感,既是地方性知识“走向世界”的一种可行策略,也是个体通过文化共享而形成有机共同体的一种重要途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1日 第30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中国设立“文化特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条: ·中国非遗保护与国际合作之路
   相关链接
·[李丙传 梁家胜]非遗视域下中国农民画文化实践的多民族性出口·[高晓芳]流域文化生态视域下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实践路向探赜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
·[李佳霓]国家级民俗类非遗文化生态研究·[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马翠翠]文化生态视野下窦犨信仰与水利习俗研究·[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宋俊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解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甄亮 甄业]秦地文化生态与秦腔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