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吉狄马加]高原的初夏依然绽放着春天的花朵
——在“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吉狄马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20 | 点击数:7705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相信大家已经注意到,高原的初夏依然绽放着春天的花朵,通过时间的延缓,把最美丽的风采留给这片厚土,留给高原大地上的人民。它们似乎同人类有着同样的信念,那就是脚踏实地,生命就会长出根系,就能开出五彩的花朵,结出沉甸甸的果实。今天,我们怀着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带着如何以人类的温情去解读她母性的密码,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地尊重和保护她的深切思考,从各地走来欢聚青海,一起交流思想、畅谈文化,结交友谊。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向论坛的如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也感谢你们带来了智慧的果实,让我们采撷与分享。

  众所周知,土地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必须依赖土地而生存、发展和变化。我国的传统哲学领域里,土地是阐释哲学命题的重要单元。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土地不仅是立国之本、民生之本,更是其精神品格的象征。从这个角度讲,她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寓意神圣的大书,里面的每一种生命都有着自己的精彩和无奈。然而,无论伟大还是渺小,璀璨抑或萧条,万物最终的归宿,必将由土地来默默承载。我们关注土地,就是关注世间万物及人类本身;我们敬畏土地,就是敬畏宇宙中的每一个生命;我们守护土地,就是在守护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翻开世界文化史册,最基本的一个命题是宇宙和人类的起源问题。围绕这一命题,人类展开了长达千万年的追忆和思考,最终发现,尽管地域不同、文化各异、语言有别,但大家的结论居然惊人地相似:万物的起源离不开泥土,人类的诞生更是和泥土有着不解之缘。

  我们知道,世界神话包括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和文化起源三大类型。每一种神话的解读和讲述,几乎都能找到相同的脉络。创世神话中的“潜水捞泥”母题,从东欧到西伯利亚大陆,从东南亚到印度,从白令海峡到北美洲,分布极其广泛。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从水中取出的一把泥土,或者潜水者脚上带的一点土,能够不停地膨胀,最后变成大地。这与中国古代神话中讲的息壤,十分相似。关于人类起源神话,各个民族都有着用泥土和水造人的记述。在中国,是女娲抟黄土创造了人类;在希腊,是大神宙斯让普罗米修斯用泥和水捏出了人形,并给他以生命;在古埃及,大水过后,是大神喇用泥土和陶轮造出了人;在古巴比伦,有天神马杜克用芦苇、泥土和水造人;在古希伯来,是耶和华用泥土塑造出亚当,并给了他智慧,再创造出夏娃……当然,在文化起源神话中,土地依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探讨土文化及其渊源,实际上就是在探讨有关宇宙万物和人类自身的文化渊源。

  具体到我们与土地的亲密关系,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茫茫任开眼,一望即无垠。片片结泥块,层层累厚深。土能生万物,地可出黄金。生死托斯寄,七尺报母心。” 她全面而准确地表达出了人们对土地的独特认知和款款深情。面对宽广而永恒的土地时,人们把自己当做他的了孩子,每天看着父性的大山如何将太阳一点点举起,母性的草原又是如何将散乱的羊群慢慢聚拢……此时,大地是安详的,时空是永恒的。只有向南飞去的雁阵,聚了又散的人群,在熟悉或陌生的路上一次次回望故乡。正因如此,从古至今,土地始终成为民间歌谣和文人创作中的恒久主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古代将士对故土的无尽依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现代诗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当我们谈到土地/无论是哪一个种族/都会在自己的灵魂中/找到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是大地赐予了我们生命/让人类的子孙/在她永恒的摇篮中繁衍生息……”这是大地的赤子用一颗金子般的心,深情歌唱着属于全人类的生命和灵魂。多少年来,土地一直作为我们的精神家园而被书写和传承,过去这样,将来依旧如此。人类精神的高度,无法脱离土地本身所具有的高度。

  青海高原大地雄奇伟岸,屹立于世界第三极,我们把这块离天最近的土地由衷地称作高大陆。这里是万水之源、千山之宗: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纵横南北。这里是藏传佛教的圣地,经幡猎猎,佛塔高耸,朝圣者一路托举着虔诚的心愿。这里是诗歌的沃土,在世界净土的最后入口,高大的山体和静谧的湖水汇集着天地之灵气,彰显出一种原生态、多样性的粗犷和大气之美。这里更是幸福的民族大家园,各民族和谐共处,载歌载舞,亲如一家。这里汇聚了大自然的神功造化,恢宏而博大,充满着神奇、神秘和神圣的力量,这力量让一座山不停地生长。这就是横亘于青海的昆仑山。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青海新闻网 2012-05-20 21:25:0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小贝]习惯的力量
下一条: ·[小贝]我们可能正生活在格言的黄金时代
   相关链接
·[孙瑶琦]“他者”视域下的民俗书写·[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霍福]刘敏宽的关公情结与青海关公文化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2023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成功举办·[晏周琴]青海热贡六月会中的“开红山”仪式调查研究
·[刘晨]后土与社、地母之关系初探·“2022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
·[苏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越弦音乐文化艺术特征探赜·[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
·[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
·[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
·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