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中国设立“文化特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记者 胡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6 | 点击数:5099
 


  2012年5月1日,中国西南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贵州省开始实施一个旨在更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念首次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1日实施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特定区域可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

  “这是中国地方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创性举措。”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龙佑铭说,文化生态保护区能使文化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形成跨地区、跨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力”。

  记者了解到,对这种特殊的文化区域,贵州省要求地方政府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到的构筑物、场所、遗迹等,在城市建设中要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建立研究、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大歌,2009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申报过程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贵州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预演”。

  侗族大歌是侗族一种多声部、无伴奏的民间合唱形式,几乎每个侗族村寨居民都会演唱。2003年黔东南州黎平县启动了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2008年黔东南州跳出县域区划限制,将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等侗族大歌流传地集中进行申报,经过艰苦努力最终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黔东南州提出了对侗族大歌整体性保护承诺,其中包括出巨资保护侗族地区自然环境,修缮保护侗族鼓楼、戏台、寨门、风雨桥;建设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并将侗族大歌引入当地中小学课堂等。

  “这些举措将会被借鉴运用到将来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中。”龙佑铭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的一个重点就是项目的完整性。以侗族大歌为例,它不仅仅是单一的演唱艺术,还涉及侗族建筑艺术、服饰艺术、民俗风情、艺术传承等多方面,跨越整个侗族生存区域。它生长在一个丰富的人文和自然土壤里,所以保护要从整体性入手。

  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诗莲告诉记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以后,贵州省将加快设立一系列“文化生态保护区”。今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望申报成功,布依族、水族和仡佬族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正在开展中。明年贵州拟公布首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国在其“十一五”时期启动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期望在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的生态环境。

  目前中国已经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11个保护区,由于尚处在试验阶段,各保护区暂名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尽管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借鉴,但在龙佑铭眼里,贵州省的生态文化保护区将是一个无形的艺术与其有形的生长环境的融合。在这个“文化特区”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壁垒将被打破,“比如很多侗寨属于文物,而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进行整体保护”。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生态保护区需要区域里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认同和尊重,这样才更有利于其保护和传承。

  26岁的贵州黎平县侗族姑娘欧华情告诉记者,14岁时她和其他7个少年进入到村里的歌队,跟随歌师学唱侗族大歌。由于看不到发展前景,一块学习的伙伴逐渐离开歌队,最后只剩下欧华情一个人。

  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成为了侗族人递给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欧华情把侗族大歌唱出了山村,唱到了北京和更远的地方。“现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都争着学唱侗族大歌,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她说。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2年05月01日 15:03: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岳青]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的有益探索
下一条: ·[袁年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平遥经验
   相关链接
·[罗浩然]论非遗传承团体的立法必要性与规则构建·[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李晓松]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研究·[赵迎芳]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
·[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宋俊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保护的中国探索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解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赵艳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公共性及其发展方向
·[陈华文]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江苏率先对传统村落立法保护
·项兆伦: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非遗整体性保护—— 让“鱼”和“水”相互成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5年,文化部请第三方机构评估落实情况·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