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罗永麟:《论中国文学发展规律》
  作者:罗永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6 | 点击数:5369
 


中国文学发展规律
——文人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三位一体论

作者:罗永麟

基本信息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第1版 (2007年9月1日)
平装: 431页
开本: 32开
ISBN: 9787533318666
条形码: 9787533318666
ASIN: B0011C5ZT2 


内容简介

  在现代、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下,对于传统文化基本上是采取否定态度。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元论,已变为二元论或多元论。如果要探索什么历史规律,就会被认为是将事物的发展,机械地装进一个固定的框框。因为研究历史不在找寻什么规律,而在于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并因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都是随时代而发展的,只能就事论事,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所以要探索文学的发展规律,在文学史表现出来的,只有所谓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现象,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文学发展规律。但是深入研究,历史事实并不如此。证以我国古老的、至今仍可借鉴的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观,根据古今中外文学史的发展情况,好像都蕴藏着不可蔑视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用文字表现的文人文学,是显现的,而用口头流传(无字之书)的民间文学,却是隐显的。隐显的民间文学和显现的文人文学(包括通俗文学)相结合,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结合得好,就形成一个时期的文学高峰,反之,就形成文学的低潮。衡之中外文学史,无不吻合。由此可见,探索文学的发展规律,并不是制造什么固定的框框,而是寻求打开文学发展的规律的钥匙。道理很简单,就是看怎样加以理解。


目录

卷头语
 
上编
 《诗经》与民间文学
 屈原有民间文学
 建安风骨与民间文学
 盛唐气象与民间文学
 杜甫与民间文学
 晚明文艺思潮与民间文学及通俗文学
 鲁迅与民间文学
 胡适与民间文学
 从民间文学的改编和再创作探索中国文学发展规律
 
中编
 民间文化与通俗文学
 论中国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吴声歌曲》与民间文化
 论武侠小说的历史发展及其民间意识
 机智人物故事的社会功能与艺术魅力
 谈新故事的文学性
 道家思想、仙话与中国民间文化
 
下编
 论《牛郎织女》
 论孟姜女故事
 《孟姜女》的社会性与文学性
 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
 梁祝故事构成的文化因素
 论《白蛇传》
 《白蛇传》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白蛇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及其悲剧价值
 《白蛇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民间四大故事的改编和再创作问题
 
后记
 

·书摘·

  近几年在学术界,倡导重写文学史、学术史的呼声,甚嚣尘上,也出版了这方面的塔轮文章和著作。其目的不过是想恢复文学史、学术史的本来面目,说穿了,就是意在提倡文学、学术不要受政治的干预,获得为文学而文学、为学术而学术的自由。可能做到吗?这是一个复杂而牵涉面很广的问题,不在本书的研究范围,不想多谈。不过从社会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文学、学术能够离开政治经济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制约吗?恐怕是一相情愿的幻想而已。但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如果要重写文学史,必须寻找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才有路可寻。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先秦时代有风、骚,汉魏有乐府,唐宋有诗、词,元明清有曲、杂剧、章回小说。这些突出的文学品种和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学高峰,怎么会形成这样的文学高峰?是文人文学取得的,抑或是民间文学取得的?都不是,是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结晶,而以文人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文字面貌加以表现。因为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是无字之书。换言之,就是文人文学、通俗文学(包括外国文学的影响)和民间口头文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这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考察古今中外文学史(外国如《一千零一夜》、《十日谈》、《唐?吉诃德》、莎士比亚的剧作、歌德的《浮士德》都是显例),虽因社会历史不同而表现有所差异,而其实质,概不例外……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丽娅:《中国历代鞋饰》
下一条: ·王晓葵 著:《民俗学与现代社会》
   相关链接
·[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