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郑土有]潜心问学世纪行——罗永麟先生的民间文学研究
  作者:郑土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19 | 点击数:8560
 


  [小传]

  罗永麟(1914—   ),四川重庆人,著名民间文学理论家。早年在重庆、上海上学,1933年东渡日本留学,193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农业经济科。1951年进震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了他在华东师大的教书、为学生涯。长期从事民间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中国仙话研究》、《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论中国文学发展规律——文人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三位一体论》等著作。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成就奖)。

  [名言]

  做学问,要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看出问题,因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人文学科所做的研究不是发明,而是发现,能发现他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学者的功力,就是一种创新。

  我最近著了一本书叫《论中国文学发展规律》,主要就是谈民间文学、通俗文学、文人文学三位一体论,所以我的体系,假如要说有体系的话,就是把民间文学、通俗文学、文人文学综合起来加以研究,研究的目的就是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我的学生超过我是我的光荣,我的学生赶不上我是我的耻辱。

  罗永麟先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学的是农业经济,“因为在实习与调查研究时,和农民有接触的机会,经常听见他们唱山歌和讲故事,同时也喜欢他们那种比较诚实纯朴的性格和习俗。因此开始对民俗学发生了兴趣,进而泛览和民俗学有关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一类的书籍,藉以扩大知识面,从而帮助自己对专业的研究。在阅读的过程中,尤其对民俗学中有关民间文学的部分特别感兴趣。” 但是留学归国后,由于时事动荡,战乱纷纷,他没有条件从事喜爱的民间文学研究工作。1951年,罗永麟先生受时任震旦大学中文系主任贾植芳先生之邀,任教民间文学课程,从此便与民间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民间文学在大学中文系是一个小学科,常常不被重视。但罗永麟坚信民间文学(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民间文学在文学大家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六十年来,他一直固守学术阵地,甘于寂寞,默默耕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罗永麟先生的坚持和长期努力,也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镇之一,目前许多学生已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民间文学的教授、硕导、博导。罗永麟先生今年已97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

  一、辛勤耕耘,不断开拓

  在中国民间文学界,罗永麟先生素以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研究专家而著称。这是他进入华东师大工作后所开创的第一个研究领域。《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最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极为深远。五十年代中期,罗永麟先生率先提出了“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概念,并开始了研究工作,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58年,该项研究延续到八十年代中期(“文革”期间被迫中断了研究),共发表《试论〈牛郎织女〉》、《论孟姜女故事》、《〈孟姜女〉的社会性与文学性》、《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梁祝故事构成的文化因素》、《论〈白蛇传〉》、《〈白蛇传〉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央民族学院民俗学讲习班的讲话》、《〈白蛇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及其悲剧价值》、《〈白蛇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在杭州大学中文系讲课提纲》、《关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改编和再创作问题》等主要论文十篇,于1986年汇集出版了专著《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罗永麟先生是中国民间文学界对这四个民间故事均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为四大民间故事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其研究成果至今仍被学界所广泛引用。正如刘锡诚先生在《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所评述的:“罗永麟自80年代以来,专注于四大传说的研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研究四大传说故事的论文,……他走出了论者大多停留在文学价值与戏曲的关系阐述的局限,而着眼于从传说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等方面去挖掘传说的精神实质。”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罗永麟先生又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仙话。中国的民间文学分类体系基本上沿袭了国外的分类法,散文类作品分为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等。这种世界通用的分类法,在某些领域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例如在道家思想和道教信仰影响下产生的仙话,国外是没有的,笼统地归入神话或故事,都不太合适。罗永麟在研究的过程中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大胆地提出应打破原来的分类法,提出“仙话”、“鬼话”、“怪话”应单独分类,并对仙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罗先生在仙话研究方面先后发表了九篇主要的文章:《论仙话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仙话与神话的关系及其异同》、《神仙思想与乱世哲学》、《屈原与神仙思想》、《仙话与秦汉文化》、《〈淮南子〉中的道论、神仙思想和仙话》、《神仙思想与魏晋名士及其文学》、《八仙故事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影响》、《〈封神演义〉与神仙、道教思想》,最后汇集为《中国仙话研究》一书,于199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九篇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从上古时期的神话到至今仍流传于民间的八仙故事,显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和广博的学术视野。正如刘东远在《为“仙话”立言——罗永麟著〈中国仙话研究〉》一文中所说:“这本书……从总体到细目对中国固有的仙话作了全面考察和论析,提出了为仙话立言的新见解,也即是在中国民间文学分类上予仙话以地位,列为一个品种。这是一个富有学术性的创见。” 任继愈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中也认为:“罗氏《中国仙话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尽管这是一部论文集,但彼此之间却有较密切的内在联系。首篇《论仙话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视为全书的绪论,以下诸篇以仙话为主干,通过横向的比较与纵向的历史透视,比较客观地阐释仙话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影响。” 通过罗永麟先生对仙话的系统研究,基本构建了仙话研究的框架,推动了仙话的研究工作,姜彬先生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 中专列仙话栏目,正式确立了仙话在中国民间文学分类中的地位,其他学者也纷纷加入了仙话研究的行列。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年龄的关系,罗永麟几乎不再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正当中国民间文学界同仁以为他已在家颐养天年的时候,2003年4月,罗永麟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著作——《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让中国民间文学界同仁感到了惊喜、惊讶、惊叹。这距离他出版的第二部著作(《中国仙话研究》)正好十年,可谓真正是“十年磨一剑”。出版此书时罗永麟已九十高龄,既显现了他对学术的不懈追求,也突出展示了他扎实的学术功力。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对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关系问题作深入探讨的理论著作。对先秦诸子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逐一进行理论梳理,探寻民众智慧、民众思想是如何对先秦诸子产生深刻影响的;先秦诸子又是如何吸收民间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把它升华到哲学高度、从而构架各自的哲学体系框架的。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时,超越了一般的从表象到表象、从事项到事项的比较,而是从哲学思想的高度进行挖掘,提出了许多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书不仅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而且颇多学术创见,发前人所未发,是一部颇见功底的理论著作。

  罗永麟先生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开拓,勇于创新,为中国特色民间文学学科的建设而不懈努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2012-3-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敖其:倾听传统民俗在当代的回响
下一条: ·[石剑峰]民间文学理论家罗永麟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