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敖其:倾听传统民俗在当代的回响
  作者:记者 王春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6 | 点击数:7568
 


 

  呼麦、长调、潮尔史诗、打马印……这些逐渐被淡忘的蒙古族传统民俗,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敖其那里,却是无价的瑰宝。掸去浮尘,再现原貌,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些传统民俗,正是敖其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敖其不是在去田野调查的路上,就是在参加学术会议的途中,要么就是在给学生上课……因此,这“偷得”的采访时间就显得特别珍贵。
 
  由语言文学而入民族民俗
 
  敖其,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注蒙古族传统服饰、传统食品、蒙古族传统牛角弓、蒙古族象棋木雕等民族技艺及千灯节、那达慕等传统节庆活动。
 
  本科至博士求学阶段,敖其攻读的是蒙古族语言文学,重点研究蒙古族的古近代文学。由于13世纪之前的蒙古族文学全部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由此,敖其在研究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将目光投向了民族民俗文化。“民间文学产生在特定民俗文化的语境中,如祭敖包中的祭词就属于民间文学,如果不在特定的语境就不能对之进行研究。”敖其这样说。
 
  敖其是蒙古族人,但是对于蒙古族传统民俗的接触却始于她的知青岁月。1973年8月,敖其下乡到锡盟正蓝旗上都河。四年半的知青生活让她零距离接触了蒙古族传统的生产、生活,奠定了她研究蒙古族民俗的基础,同时,也开启了她与蒙古族传统民俗的不解之缘。
 
  发现传统民俗在变迁中的传承
 
  民俗学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民俗不仅要从历史的典籍和文献中去追本溯源,更要亲身投入到田野中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阐释该民俗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揭示其深层文化内涵。
 
  据敖其介绍,关于蒙古族民俗的现有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记录比较简单的民族志,一种是民间文化人整理的书籍。书籍所记载的都是某个特定时期的内容,而民俗文化又是一个处于变化中的事物,需要不断地去作田野调查,在实践中发现民俗文化的变迁,探索其在变迁中的传承。
 
  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之外,敖其每年夏季都会深入牧区作田野调查。她的足迹遍及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9个地级市、3个盟,以及青海、新疆、吉林、甘肃等地区的蒙古族聚居区。她有一个愿望,就是踏遍蒙古族聚居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
 
  民俗研究有很强的地域性,而蒙古族聚居分布广泛,每个聚居区之间相距甚远,这就为田野调查带来了困难。有时候为了广泛收集资料,一个项目往往要调查不同的地区。敖其目前正在参与的那达慕项目就需要走访10个点;由她主持的“中国节日志·春节志·内蒙古卷”项目则走访了15个点;在整理蒙古族民族服饰类型的时候,调查了近20个点。2007年,参加中蒙两国合作进行的“跨境草原文化比较研究” 课题时,敖其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在草原颠簸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进行了3000余公里的实地调查。调查期间,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匆匆吃过饭,便开始赶路。有时为了多走访、调查几个区域,她一直工作到深夜才安顿下来。
 
  因为对蒙古族传统民俗研究的热爱,敖其往往是在一个项目还没有做完的时候,就开始另一个项目的准备。但在接受采访时,敖其说,与以前艰苦的条件相比,现在田野调查的条件要好很多,交通条件便利,也很安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0月18日第230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唐兰冬]杨成志的学术足迹
下一条: ·[郑土有]潜心问学世纪行——罗永麟先生的民间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