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马知遥]中国虎文化探源及民间布老虎生存状况反思
  作者:马知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0 | 点击数:14244
 
保护民间文化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是孤立地只看到虎文化在乡村的衰败而进行抢救,而忽视大环境对虎文化存在的破坏力恐怕那样的抢救也是不长久的。因为“乡民艺术并不具有结构的永久稳固性,而是徘徊于传承与再造之间,在知识的不断发明与增长的过程中自我更新。惟其如此,乡民艺术才能在相对稳定的形式结构中,蕴涵着知识更新的无限趋势与意义阐释的多样性。”(20)意识到乡民艺术的不稳定性,也就是它的历史流变性,同时意识到乡民艺术可能受到的外界影响,我们似乎才能把握住它正确的变化方向。那种认为民间艺术应该自生自灭的想法是消极的也是对文化的不负责任。在历史的转型和变革期,民俗文化常受到冲击。但如果仅仅依靠自身来顺应时代,那么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在我们还没有来及认识它之前就会被所谓的时代“淘汰”。在一切以利字当头的时代,在开发优先保护成为空洞口号的地方政府那里,政绩化将使得无法立刻产生效益的文化遗产成为开发后的废墟。必须意识到文化遗产在相对稳定中的变化趋势,我们才能认识到大环境变化对它可能带来的损伤。民俗的整体环境变化后或者失去后,民俗得以存身的文化空间显然就会消失。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民俗的淡化或消亡。这是城市化对乡村带来的灾难,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现实。所以,留住乡村,留住乡民的民俗生活,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认识到问题,同样布老虎工艺及其背后的文化习俗如果没有了乡村作为依托,很快也会因为城市化进程而淹没在一片废墟中。
我们无法抵挡世界性的城市化浪潮,但城市化就是最好的选择吗?那些古老的乡村为什么不能作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保留下来。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意大利人那样,将整个古罗马保护下来收外国人的门票,让那些古老的乡村延续我们丰富多彩的民俗?而目前的情况是,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四方力量在立场和观点上难以达到统一。
作为政府,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主要是要想在保护过后尽快出效益。所以他们的保护功利性最为明显。作为专家队伍,因为深知道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因此成为政府开发的最大舆论阻力,政府甚至开始在保护遗产方面回避专家意见,无形中造成了两方对立。和政府利益最为接近的是开放商,他们天然地和政府同盟,为了最快地让文化遗产成为商品或者旅游对象,目的是让文化成为最快的消费品。最关键的是传承人了。传承人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掌握遗产的重要性,而且也只看到了眼前利益,那么最终专家将被出局,由政府和开发商及传承人合谋进行的保护事业将最为迅速地成为一场开发活动,也就是破坏性保护。目前在针对虎文化源头探索活动的中国布老虎田野普查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作为文化保护部门更多地想通过商业的开发,找到投资商对布老虎工艺进行规模化机器化生产;开发商更多地想依靠政府扶持,根据市场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传统布老虎进行加工改造;手工艺人看到了手工制作在市场竞争中的局限,也开始纷纷放弃传统工艺,加入到规模化生产中,长期以往,那些传统的工艺必然会失传,而走向市场的布老虎却以千虎一面的方式得到传播的同时也泯灭或者误传了当地布老虎的特点和风格。被改造的布老虎将迅速地破坏或者掩盖过去当地布老虎的造型以及围绕布老虎的当地富有特色的风俗。文化被破坏了,当地的特色就会失去,失去特色的文化其根也就难以探寻。
故此我针对布老虎目前的生存情况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少有一定文化自觉的手工艺人,坚持对传统工艺的维护,却在市场面前屡屡碰壁。如何让她们的劳动获得更合理的市场认可,让传统文化的附加值真正得到体现?政府是不是还可以利用如政府采购等其他方式,解决其生存问题,让她们心无旁骛地让传统工艺不粗制滥造或发生变形?山西省朔州市布老虎制作和保护的坚守者李俊英正联合当地有关部门积极筹建当地的民间文艺家协会,想通过正式组织团结更多的同行来保护和传承当地优秀的民间艺术。但一个民间人士的力量能够推动当地的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吗?个人行为和群体共识的距离还有多远?通过政府扶持,让艺人心甘情愿地将绝活传给更多人,走集体传承的道路是否可行?这样能否弥补过去家族传承的不足吗?传承人多了以后,传承人利益、知识产权如何保护?为什么品牌布老虎黎侯虎门前冷落,为何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结合的变形“威风虎”市场广大,而且效益明显好于前者?工业化真的能引领传统工艺生产吗?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不少地方在缺少民俗文化背景、当地风俗不在的情况下,布老虎反而发展成当地的一种特色文化产业。民俗“同一化”“复制化”的情况会否影响对文化的认可?在调研中也发现,有关部门推荐的不少传承人并非最具有代表性和民间认可度的人选。那么,我们在保护、传承这项技艺的时候,是否应当对实际工作提出更实事求是的要求?
 
注释:
(1)(2)叶舒宪:中国虎文化图说,寻根,2010年第3期
(3)李春梅:中原民间虎崇拜风俗解读,艺术教育,2009年第3期
(4)李强:宝鸡民间艺术“崇虎”的文化意蕴,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期
(5)(9)(20)汪玢玲:中国虎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8页,第27页,第147页
(6)(7)(8)(10)(19)曹振峰:虎文化论述篇,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汉声编辑室,2009
年12月, 第22页,第23页,第81——84页,第68页, 第107页
(11)杨海涛:虎族 虎节 虎舞——双柏县小麦地冲彝族虎文化,今日民族,2008年第2期
(12)杨勇:论巴蜀文化虎纹戈的类型和族属,四川文物,2003年02期
(13)吴正光:内涵相左的虎文化,理论与当代,2010年第2期
(14)(15)(韩国)安东睿: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韩国虎图腾崇拜比较研究,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
(16)林琳:彝族虎文化,民族论坛,2000年第2期
(17)陈崇凯:少数民族的虎娃图腾文化,华夏文化,1997年第2期
(18)彭卫丽 侍锦:山东民间虎纹样文化研究,艺术与设计,2010年第12期
(19)张士闪: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思想战线,2011年2期
(原文刊于《艺苑》2012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四代]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史诗中的时空观
下一条: ·[马知遥]非遗生存的困境解析
   相关链接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刘丽丽 陈刚]纸上看花与乡野听歌
·[刘春艳]近百年中国傻女婿故事研究述评·[韦布花]文化生存与困境:水族端节嬗变的自我抉择之路
·[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
·[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钟佳琪]社会变迁与生存抉择:传承人视角下平阳卖技的记忆与存续·[莫非]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生存与传承发展探析
·[金丹妮]村落宗族的当代复兴及生存策略·[苏东晓]《春蚕》:民俗的文学展示
·[唐韶军]论村落武术的三种文化生存态势·[孙正国]土家族丧葬礼俗的生存智慧
·[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吉国秀 李丽媛]作为生存策略的农村民俗: 变迁、回应与中国社会转型
·[曹荣]生存性智慧与乡民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马知遥]布老虎民间艺术调查手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