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已经说明,父母之姐妹分长幼,在汉语内部是一种南方类型,而且看来是一种在南方曾经普遍而现在有所消退的类型特征。现在我们又看到,父母之姐妹分长幼,及其相关的语义类型,在汉语之外则是一种壮侗类型。虽然理论上说类型的共同性完全可能由偶合造成,但南方汉语和壮侗语言在这一类型参项上的一致性却不应该只用偶合来解释。大家知道,汉语的南方方言区大多恰恰曾是历史上壮侗人的祖先百越人生活和活动过的地区,南方方言中的这一语义类型,很有可能跟百越一壮侗语有某种形式的联系。
我们注意到,南方类型的姑类姨类称谓虽然语义切分和北方类型不同,但所用的词除少数来历不明外,多数是用地道的汉语语素构成的。这里所说的跟百越—壮侗语的联系,并不指直接跟百越语言的词语(音义结合层面)同源,而是指跟百越语的语义切分方式(纯语义层面)一致。日本学者岩田礼先生在阅读本文初稿后的来信中提出一个看法,即姑姨的长幼之分也可能是由伯叔之分类推而来的。笔者很受启发,同时也觉得,类推的可能和本文推测的跟百越—壮侗语的联系并不矛盾。姑姨的长幼之分的确可能是由类推造成的,但广大北方汉语中自古存在的叔伯长幼之别并没有类推到姑姨称谓上,而在原为百越之地的南方却广泛存在这种类推,可见这种类推很有可能是在百越语言的影响下产生的。类推的结果是用汉语的语素造出符合百越语语义切分的新词,这正是纯语义层面的联系。只是以往研究语言间的关系,较多注意语音层面和音义结合层面。国际上的语言共性和类型学研究,倒是在注意语音和语法特征的同时,已开始注意到纯语义层面的课题,如有关颜色词共性的伯林—凯依假说(the BerlinKay Hypothesis,参看刘丹青1990)就是纯语义层面的研究,但将语义类型用于语言间关系研究的似仍不多见。实际上,语言方言之间在纯语义层面的相互影响也是相当常见、不可忽视的。汉语新词中的大量仿译词和意译词,看上去是地道的汉语词,实际上却是在外语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就是一种纯语义层面的借用。许多当代汉语的新词,实际上背后有着英语等外语的语义影子,如“热线”(hot line)、“冷战”(cold war)、“反馈”(feedback)等等。本文对《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这一番真正的“小题大作”,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在语言的类型学研究和语言间关系的研究诸方面更多地注意给纯语义层面以一席之地。
(笔者自己调查的方言点:苏州、吴江同里、昆山周庄、常熟、常熟兴隆、丹阳、通州金沙、启东吕四、靖江、无锡、常州、江阴顾山、江阴要塞、宜兴周墅、武进罗溪、武进村前、仪征、泰兴、姜堰(前泰县)、兴化。陈妹金女士参与了调查工作,顺致谢意。)
* 本文初稿曾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1994年长沙会议上宣读,会后几经修改。王士元先生、岩田礼先生、石锋先生和《中国语文》编辑部对本文的修改提过很好的意见,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1964 《汉语方言词汇》,文字改革出版社。
2 蔡国璐 1995 《丹阳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 方松熹 1993 《舟山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冯爱珍 1993 《福清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 合肥师范学院方言调查工作组 1962 《安徽方言概况》(内部出版)。
7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 1960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江苏人民出版社。
8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 1992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
9 李永明 1984 《普通话对照衡阳方言词汇》,湘潭大学学报编辑部。
10 刘丹青 1983 《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语文研究》第4期。
1990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序列》,《南京师大学报》第3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同年第5期。
1995 《南京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王夫人和薛姨妈谁长谁幼?——语言和方言的证据》,香港《中国语文通讯》总37期。
11 刘俐李 1989 《回民乌鲁木齐语言志》,新疆大学出版社。
12 欧阳觉亚 郑贻青 1983 《黎语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3 邢公畹 1989 《红河上游傣雅语》,语文出版社。
14 颜清澈、刘丽华 1994 《娄底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15 俞敏 1992 《高鹗的语言比曹雪芹更像北京话》,《中国语文》第4期。
16 詹伯慧、张日升(主编) 1988 《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之二》,广东人民出版社。
1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壮语、侗语、水语、仫佬语、傣语、京语、仡佬语、布依语、苗语、瑶族语言、畲语、阿昌语、拉祜语、藏语、错那门巴语、普米语、独龙语、努语、羌语、彝语、纳西语、土家语、白语,民族出版社出版。
(本文原载《中国语文》1997年04期,第268-276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