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宾秀英 青麦康珠]藏传佛教思想对藏族婚俗的影响
——以四川省甘孜县农区婚俗为例
  作者:宾秀英 青麦康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29 | 点击数:9822
 

 

摘要:藏传佛教思想对藏族婚俗有着很大的影响。甘孜县藏族的婚礼程序中随处可见藏传佛教的影子,从说婚到完婚,礼物中不可缺少的哈达;祭坛时藏传佛教的“三白”牛奶、酥油、酸奶;认为结亲之日若大雪纷飞是幸福美满的吉兆;新娘到门口象征性地喝一口牛奶;用系有白羊毛的松树枝蘸着掺有牛奶的水向上中下弹三次祭祀诸神等,这一切都表示新婚夫妇幸福甜美、万事顺愿、喜庆有余。这些婚俗文化反映了当地纯朴的民风民情,并以其独有的风格展现了甘孜县独有的婚礼程序以及在这些程序中根深蒂固的藏传佛教思想。
关键词:甘孜县;藏传佛教;藏族婚俗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1)06—0089—04
婚俗作为民间的婚姻习俗,反映一定婚姻意识的积久成习的婚姻行为,因此婚俗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诠释了特定历史下的独特文化。甘孜县的婚俗除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以外,还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多样性风格。甘孜县藏族婚礼的仪式十分独特,然而在独特中又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淳朴而又浪漫的色彩,洋溢着民族的性格和特征,切实地反映了当地藏民绚丽多彩的生活。特别是在其独有的藏族婚礼程序中,其所体现的藏传佛思想已构成了当地民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甘孜县藏族的婚姻形态与婚姻形式
 
甘孜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东邻炉霍县,南靠新龙、白玉县,西依德格县,北接石渠、色达县,是甘孜州北部地区之中心。甘孜县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它既是茶马古道的枢纽、汉藏商贾往来的必经之路,又是历来兵家争夺之地,是一个集宗教文化、英雄文化、商贸文化、红色文化于一身的县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久远的文化造就了该地别具一格的婚礼习俗。
甘孜县是一个富有悠久历史,民族民俗、文化丰富的地方,婚俗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分支,随着甘孜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在社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婚俗文化联结着甘孜县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由于婚俗是一个体现历史文化的多棱镜,所以一个地方的婚俗往往不只是单纯的一个民俗现象,更多的体现着当地的各种形式的历史和文化。出甘孜县的婚俗也不例外,它不仅给世人呈现着甘孜县独特的人文民俗景观,也承载着当地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还反映了宗教信仰对当地的社会和当地民众的道德和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甘孜县藏族的婚姻礼俗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因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再加上宗教信仰有别,而且对外交流及开放程度等使其婚姻形式有显著的区别。“婚姻作为民俗形象,包括婚姻礼仪和婚姻形态两个方面。婚姻礼仪是婚姻得以成立的必要程序和婚姻永久合法性的重要标志,是有秩序地调节性行为的文明形态。嫁娶礼仪的举行标志着一对被社会认可的成年男女,将要建立新的家庭,共同担负起繁衍和发展家族的义务,履行正式社会成员的责任。每一种婚姻形态都伴随着相应的婚姻习俗,展示出婚姻习俗发展历史的痕迹。”1:所以甘孜县的婚俗体现着特殊的婚姻文化,并因其政治、经济、法律和宗教因素的不同在婚姻中形成了不同的形态。
(一)多种婚姻形态并存
藏族历史上存在有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等婚姻形态,在甘孜县较发达的地方比较普遍的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而在牧区和稍落后的农区则为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不过在甘孜县境内的一妻多夫制和一夫多妻制具有别于其它藏区的鲜明特点,这里的一妻多夫制和一夫多妻制多半是建立在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的基础上的,并且这种独特的婚姻家庭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家族中的长者为了保全家中的财产以及劳动力,他们会试图以这种婚姻形式来促使自己的家族越来越昌盛。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甘孜县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地区,生产活动比较繁杂,而且生产活动规模较大,往往必须出动家里所有的劳力,在长期进行生产活动时家族成员相互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如果娶进门的媳妇(或入赘的女婿)人品很好或与家族的成员关系和谐,以至与家族中年龄相仿的异性产生感情,随之慢慢演变成兄弟共妻和姐妹共夫的局面,并在得到家族长辈的支持以后形成婚姻关系。第三个原因是甘孜县藏族民众比较重视“雍”崇拜。“雍”是藏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万物有灵的信仰,意为“福运”、“运道”或者说是“灵气”。因此甘孜县作为一个崇拜“雍”的地方,每个家族都很重视自己家族的“雍”是否安好,是否被污秽等。同样如果家中女儿要出嫁(或儿子要入赘)于其它家族,必定要给一定数量的嫁妆. 其实在甘孜县当地彩礼意味着出嫁的女儿(或入赘的儿子)应得的家产,所以每个家庭都会尽量把家中价值最高且携带方便的金银珠宝作为出嫁的女儿(或入赘的儿子)的嫁妆。在甘孜县藏民的思想观念中“雍”是存在于金银珠宝中的,所以当把家中比较贵重的首饰分给出嫁的女儿(或入赘的儿子)时,往往会认为家中的“雍”会随同金银珠宝一同分配出去,由此家族的长辈才会极力支持家族中的兄弟共妻或姐妹共夫,就是为了确保家中继续幸福美满。
(二)独特的婚姻形式
甘孜县藏族的婚姻形式则以自由恋爱为主流,不过包办婚姻的也为数不少。甘孜县藏族青年男女会趁逢年过节、过林卡、转山、宗教活动等时机相识。甘孜县的青年男子对自己心仪的女子,即使是陌生的,也可以抢走她的围巾或者帽子,作为初次交谈、赴约的信物。当被抢的女子去男子那里索要自己的东西时,男方就会借此机会协商相会的时间和地点等。如果女方同意相会就要用允诺的方式向男方表明心意。在藏族地区因为受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会以有关藏传佛教的一些著名人物或者著名寺庙作为发誓的对象来加强说明自己所说之话的可信度,因此这种为了得到对方的信任而发誓的形式也渗透于甘孜县藏族的婚俗里,以此作为青年男女相互信任的纽带。
除了自由恋爱以外甘孜县也有包办婚姻,其特别之处在于被包办婚姻的子女是绝对不会回绝自己父母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由于从小受藏传佛教的洗礼,对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会以“缘”来解释,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上天注定的,没有什么理由去抗争。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在藏传佛教思想里听从父母之命是子女对父母“孝”的体现,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藏族谚语来说明父母恩情的伟大“父母的恩情犹如大海,背着父母去朝拜圣地拉萨十次都不可能抵消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而且“因果报应”的佛教思想也让他们更加坚信听从父母的安排会得到一个美满的结局的,因此在当地青年男女逃婚或者悔婚的情况很罕见。
 
二、甘孜县藏族婚礼中所体现的藏传佛教思想
 
在甘孜县现今仍旧保留着藏族古老的婚礼习俗,生活在甘孜县的藏民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婚礼仪式和婚礼意识,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也存在藏传佛教思想的影响。
(一)婚姻缔结
甘孜县藏族的婚姻缔结方式也和其它藏区一致,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近亲婚配是决不允许的。同一父系祖先繁衍的后代无论多少代,男女之间都不能通婚,而同一母系亲属关系后代男女至少也要相隔五代以上才能通婚。因此在甘孜县藏族中难见姑舅表婚和姨表婚等其他民族中常见的婚配现象。在甘孜县,他们以“骨系”来确定通婚的范围。“骨系”多以父系的血缘来计算,因此当地运用这种准则来划分自己的通婚范围。如果当地有违背“骨系”这个准则的话社会的舆论会给以强烈的谴责,而且与民众的观念相悖,他们认为近亲通婚很不吉利,会给家庭和亲人带来厄运。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族学刊》编辑部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悦]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十七年
下一条: ·[刘辉豪]云南民间故事的生态源流与文化底蕴
   相关链接
·[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仁欠 张冲 仁青才让]卓仓藏族婚俗彩礼及其作用研究
·[唐仲山]青海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伏藏:被埋藏的秘密
·[唐景福 朱丽霞 牛宏]甘南、肃南地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调查·国家宗教事务局:《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办法》
·国家宗教局:藏传佛教寺庙事务不受境外干涉·[张长虹]吸收与创新: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过程
·[嘉木扬·凯朝]蒙藏佛教关系研究·藏传佛教觉囊派“梵音古乐”流传千年不绝
·[刘守华]藏传佛教与《尸语故事》·擦擦──璀璨藏文化的缩影
·青海:格萨尔王之剑在藏传佛教寺院公开展出·[李茂林 许建初]云南藏族家庭的煨桑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