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李悦]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十七年
  作者:李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8 | 点击数:13100
 
 
三、广西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
 
广西是我国具有较多民族戏曲剧种的省区之一,计有壮剧、壮师剧、侗戏、毛南戏、苗剧、仫佬剧6个少数民族剧种,其中壮剧、壮师剧、侗戏、毛南戏是建国前已有剧种,而苗剧、仫佬剧则是建国后新兴剧种。
1951年后,广西省文化部门积极贯彻中央“五·五”指示精神,组织一些汉族戏曲剧种(桂剧、邕剧等)参加了1952年举办的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和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汉族戏曲剧种蓬勃发展形势的鼓舞和带动下,广西少数民族戏曲也有了很大发展。
在剧种建设方面,1955年6月广西苗剧创立,壮大了民族戏曲队伍,与壮剧、侗戏共同形成广西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繁荣的局面。1959年广西文化局进一步提出要“创造发展兄弟民族戏剧事业”的口号,并采取有效措施,扶植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发展。1957年大苗山县举办苗剧训练班,组建了业余演出团,而在德保、靖西二县,则联合组建了职业壮剧团——靖德壮剧团。1958年宜山地区举办壮师剧艺人培训班,三江、环江等县也相继举办了侗戏、毛南戏艺人的戏剧训练班。1959年后,广西自治区文艺干部学校也先后举办了壮剧和侗戏培训班。通过举办艺人培训班,培养新生力量,组建专业或业余剧团等项工作,推动了广西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发展。至1964年,全区兄弟民族聚居区已有专业剧团和文工团48个,能演民族戏剧的业余剧团有1000个左右。
在上演剧目方面,通过举办全区及各地、县的会演,整理、改编和创作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目,如壮剧《宝葫芦》、《猩猩外婆》、《红铜鼓》、《水轮泵之歌》,侗戏《秦娘美》、《莽子》,苗剧《友蓉伴依》、《哈迈》等。其中有的剧目如壮剧《宝葫芦》、侗戏《秦娘美》还被选调参加全国的文艺会演。1960年广西举行全区性大规模推广《刘三姐》剧目的演出活动,有10余个剧种的1200多个专业、业余演出单位参加演出,其中参演的就有壮剧、侗戏、苗剧等少数民族戏曲剧种。
 
四、其他省(区)少数民族戏曲的发展
 
除云南、广西两个少数民族戏曲剧种较多的省(区)外,其他省(区)的少数民族戏曲事业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努力下亦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50年代,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新生了5个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广西苗剧、云南苗剧、白族大本曲剧、傣族赞哈剧、彝族彝剧。与此同时,其他有少数民族的省(区)也进行着开创本省(区)民族戏曲剧种的工作,相继有4个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孕育而出。它们是1952年创立的辽宁省阜新蒙古剧,1954年创立的湖南省湘西苗剧,1954年创立的内蒙古自治区满族八角鼓戏和1958年创立的吉林省满族新城戏。这4个民族剧种的创立,与同期新生的西南众多民族剧种一起,发展壮大了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一时间形成全国新兴民族剧种层出不穷、南北呼应的局面。
随着剧种的发展,一些民族剧种先后进入城市演出,并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剧团。1958年后,在湖南、吉林、内蒙古、贵州、西藏等省(区)文化部门的积极扶植下,许多民族剧种如湘西苗剧、朝鲜族唱剧、内蒙蒙古剧、贵州侗戏、西藏藏戏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专业演出团(队)。这些专业团体的建立,有力促进了民族剧种的发展,艺术质量亦有所提高。在专业演出团体中,还出现了一种名叫“乌兰木骑”的小型文艺演出队,它最早产生于内蒙,是以轻骑方式深入广大偏远牧区,演出反映现实生活的蒙古小戏。后因文化部推广,遂成为全国文艺表演团体学习的榜样。
在剧目建设方面,各省(区)文化部门方面积极开展挖掘剧目、音乐遗产工作,如贵州在1958年和1959年,两次组成侗戏调查组,深入侗族村寨,对侗戏进行调查搜集工作,共搜集到传统剧目26个,现代剧目17个;又如新疆组建了木卡姆音乐工作组,召集艺人演唱木卡姆,对维吾尔剧音乐进行录音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各地以县文化馆、站或农村俱乐部为基地,注重在广大农村发展民族戏曲的业余团队演出,并经过艺术加工,选送优秀剧目参加地区、省乃至全国的文艺会演。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少数民族戏曲剧目有:甘南藏戏《智美更登》、西藏藏戏《文成公主》、贵州侗戏《珠郎娘美》、湖南侗戏《二十天》、湖南苗剧《谎江闪》、贵州布依戏《玉堂春》、内蒙蒙古剧《慰问袋》、内蒙满族八角鼓戏《对菱花》等。以上剧目均参加了省(区)级的文艺会演,其中有的剧目如侗戏《珠郎娘美》、藏戏《文成公主》还被选调参加了西南区或全国的文艺会演。
 
五、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15个民族在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戏曲剧种,其中不少剧种是建国后新生的。在这些新兴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中,除仫佬族的戏曲剧种是1986年创立的以外,其余都是建国后50年代产生的。至1965年,中国新老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已形成一定规模,组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剧种群落。
中国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有的是一个民族只有一个剧种,如布依族的布依戏、朝鲜族的唱剧等;有的是一个民族因分布地域、艺术形态等不同而分成几个剧种,如苗族的戏曲有湘西苗剧、广西苗剧、云南苗剧之分,壮族的戏曲有壮剧、壮师剧之分等。为便于区分,本文以民族作基本划分,列举各民族剧种,但限于篇幅,不作详细叙述(仫佬族的戏曲不在本文叙述年限之内)。
1、藏族的戏曲剧种
藏族的戏曲剧种依流布地域不同,主要可分为西藏藏戏和安多藏戏。
2、壮族的戏曲剧种
壮族的戏曲剧种可分为壮剧和壮师剧,壮剧依流布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
3、侗族的戏曲剧种
侗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杜亚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下一条: ·[宾秀英 青麦康珠]藏传佛教思想对藏族婚俗的影响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游红霞]“中国寻根之旅”构建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认同的谱系理路·[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硕]城乡交互视野下礼簿中随礼法则的延续与重建
·[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万水清 胡燕]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茶馆发展路径选择
·[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
·[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