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何星亮]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学
——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何星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5 | 点击数:12917
 
4、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现代化问题调查研究:大规模的现代化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问题,成为中国民族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1982年举行的中国民族学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以“民族学与现代化”为主题,1986年下半年,学会又举办“民族学面临的迫切课题”笔会和座谈会,一致认为,民族学应注重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此后,民族学进入以研究现实问题为主的阶段。特别是近10年来,应用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如民族地区如何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问题,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实行开发式扶贫问题,不同民族地区和不同经济类型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和措施问题,边疆山区和牧区民族生产力发展问题,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调适问题,等等,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调查研究报告和学术论著。规模较大的调查研究有:其一,1991年至1993年国家民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持的“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调查”,由八个省区的民族学研究人员承担,参加人数达上百人;其二,1993年开始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负责实施,目前已完成12个点的调查研究工作,每一个点写一本调查研究专著,出版《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系列丛书》,并就该地存在的重要问题或紧迫问题及时向中央反映;其三,贵州民族研究所主持的“贵州六山六水调查”,该课题从1983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批研究人员前往民族地区调查,10多年从未间断,每年编辑铅印调查报告一集,至今已出版14集,共约1000多万字,其中有相当大的篇幅是关于现状和发展及其对策问题研究。此外,云南、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民族学研究者进行了多项的民族地区现代化问题研究,出版了一大批著作。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中如此之多的研究人员参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现代化问题调查研究,这在世界民族学史上也是少有的。
新中国的民族学研究的巨大成就,除了上述“四大”之外,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建立了为数众多的民族研究教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的教学和科研人才,出版了一大批民族学基础理论著作及社会形态、婚姻家庭、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专题著作,编撰了多种辞典等。
(三)当前中国民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当前中国民族学存在的问题,找出与国外民族学研究的差距,吸取经验教训,是21世纪发展中国民族学的关键之一。
中国民族学目前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与会学者充分讨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发表了不少重要意见。归纳起来,存在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学科体系不够完善
不少代表指出,中国民族学学科体系目前还不够成熟。民族学、人类学究竟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学科,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在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相互关系方面,也是各持己见,有的认为是一个学科,有的则认为是两个学科。在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上也意见不一,缺乏共识。这些都说明学科体系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理论体系方面,50—80年代,基本上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为指导,并取得重大成就,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也就不可能进行民族识别,也就没有少数民族今天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也不可能得到如此巨大的变化。但是,一百多年来,世界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样,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关于这一点,学术界争议不大。但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则存在不同的看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也存在争议。几十年来,研究方法单一,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如何完善和发展研究方法,如何吸收国外民族学界、人类学界优秀的方法,则意见不一。
2、民族学知识普及不够
一些学者认为,民族学、人类学知识的普及性不够。且不说社会上许多人不知民族学、人类学为何门知识,或以为民族学就是研究少数民族的;就是政府有关部门对民族学、人类学也不无隔膜。一些学者说,中国某些知识界人士当谈到对各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评价时,则包含民族歧视、偏见成分,甚至有不少奇谈怪论。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地域辽阔,人口、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很大,如果没有一定的民族学、人类学知识,就无法理解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不同的风俗习惯,甚至会由于误解而引发一些矛盾。前几年发生的一些因伤害少数民族感情而引发的事件,大多是由于不理解民族风俗而产生的。这些都与民族学、人类学知识普及不够有关。
3、研究人员新老断层,青黄不接,整体素质偏低
研究人员新老断层,是中国社会科学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民族学界也不例外,不少学者谈到这一问题。有些学者提出,我国由于民族学、人类学教学中断了20年,目前缺乏40—60岁这一档次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教学、科研人员。80年代以后培养的民族学、人类学高级人才数量少,年纪轻,缺少实践经验。一些学者还谈到,我国民族学、人类学教学和科研人数虽有上千人,但水平较高的人不多。目前50岁以上的学者中,大多外语较差,影响中外学术交流和借鉴国外民族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但有实践经验,国内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丰富,科研态度严谨。而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一代,外语普遍较好,对国外情况了解较多,但不少人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对国内的民族情况不熟悉。有些中青年科研态度不严谨,急功近利,热衷于东拼西凑。有些人则是空谈理论多,研究问题少。在介绍或翻译时,不讲究翻译技巧,不愿多查词典。
4、对现实问题研究不够深入
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受社会上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在民族学研究中急于求成的现象仍存在,有些人在社会调查中走马观花,浮于表面。未能从内容到形式,从历史到现状作出客观、具体的分析,对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往往就事论事,科学性不够,从民族学理论上总结不够。不重视民族学研究的整体性,不重视用发展的观点去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未能发挥自己在群体文化研究的专长,更好地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对政府部门的决策建议的针对性、操作性还不够强,民族学的应用价值未有充分得以体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意大利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下)
下一条: ·[王焰安 张昀]十年民间情歌研究述评(1979—1989)
   相关链接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
·[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
·[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郑东伟]国内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综述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史伟丽]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综述·[包媛媛]电子游戏与神话转换研究综述
·中日妖怪学研究专题研讨会综述·聆听百年前的“中国记忆”——“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圆桌会议综述
·[毛巧晖]2018年民俗学研究动态一览·[李皓 孙正国]聚焦前沿 双向互动——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
·第二届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暨中华创世神话现代传承与联盟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钱梦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
·[陆慧玲]2010-2018英语国家广西民俗研究述论·[陈祖英]中国现代民间传说研究回眸(1913―1937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