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臣玲]20世纪90年代西北城市社区民族通婚调查研究
——以西宁市城中区为例
  作者:李臣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5 | 点击数:9203
 
(二)族际婚与族内婚比较
民族通婚可分为族内婚和族际婚。1993-2000年城中区民族通婚统计数据表明,在族际婚中,回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人数最多,占通婚总人数的28.5%。通婚人数最少的是撒拉族,只有9对。族内婚中,通婚人数最多的是回族,占通婚总人数的12.1%,最少的是撒拉族只有2对。由于历史的宗教的等各种原因,回族一般实行严格的族内婚,而很少进行族际通婚。为何在此又比例如此高?除了回族在城中区各少数民族中所占的人口比重最大,这一客观优势外,是否还存在其他原因呢?对此,笔者对该时段中回族族际通婚人口的籍贯作了分析后找到了答案。1993-2000年回族族际婚中,籍贯为外省的回族人数为159人,占回族族际婚总人数的68.2%。可见回族有如此高的通婚比例,主要是外省籍回族通婚造成的,而本省回族族际通婚的情况较少。新中国成立以后,“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成为了民族关系的主流,“婚姻自由”的原则得到了普遍的尊重和很好的贯彻。在这些前提的保障下,给各民族族际通婚创造了一个很宽松的外部环境。在内部,回族各界人士对族际通婚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严格族内通婚的习惯有了相当改观。回族与其他民族的族际通婚范围逐渐扩大,尤其在我国东部地区,受现代新兴都市文化的熏陶,宗教观、婚姻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根据90年代普查结果,回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程度相当高。例如,“江苏,平均每11个已婚回族人口中,就有7个与汉族联姻,只有4个民族内通婚。”(注:马戎、周星.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9.)这说明回族对宗教的传统要求已有相当大的改变的同时,反映出回族群众自身的宗教观念有了减弱。
在浓厚宗教氛围的青海,其民族通婚观念是传统的。最明显的是,女子外嫁所占比例不高,其婚姻仍然是服从宗教和世俗之规定。此外,藏、蒙古族的族际婚占族际婚比例也高,合计达到24.6%(18.9%和5.7%),如此高的族际通婚比例也是情理之中。我们知道,汉、藏、蒙、满等民族之间虽然在文化上也有差异,但生活习惯等方面基本不冲突的,不如回族与其他民族通婚之阻力大,除宗教文化原因外,生活习惯方面也有巨大差别,例如回族忌食猪肉,而在其他民族中猪肉是主要肉食来源之一。最起码饮食不同,久之必生矛盾,笔者在调查民族离婚原因时,就曾常常听到有关生活习惯不相同,生活不便等离婚理由。
(三)职业因素
职业构成是研究民族通婚的关键原因之一。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首先必须对职业构成进行分类。考虑到西宁市较内地社会发展程度差距原因,我们的分类采用90年代的习惯,将民族通婚者的职业划分为以下四种,干部(包括党政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及国营企业单位管理人员)397对,占民族通婚总对数的24.8%;技术人员(包括老师、医生、自由职业者、工程师等等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371对,占通婚总数的22.3%;工人(国营及集体企业工人)517对,占民族通婚的31.6%;其他人员(临时工,无业人员及个体户)为349对,占20.4%,以上数据表明干部和技术人员的民族通婚比例最高,两者之和达到41.7%,工人其次,为31.6%,其他人员最低20.4%。由此可见职业和通婚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我国当前现状来说,职业的选择与受教育的程度呈正相关,技术人员、干部一般都接受了较高层次教育或培训。而工人,仅以受教育程度而言,一般来讲是低于干部和技术人员。其他人员中也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总体而言,教育程度低于工人,由于职业不同(因其受教育程度不同),进而对待民族间通婚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
(四)离婚现象分析
离婚是民族通婚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面研究民族通婚,不能不分析离婚现象。笔者依据档案的资料,选取了有统计意义的两个因素,对离婚在年龄段与受教育构成方面表现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加以分析。
表一 1993——2000年民族婚姻离婚多数年度分布表
表一是1993-2000年民族通婚年龄段分布统计,从表上可以看出:除1993年离婚人数集中在25-29岁年龄段、1998年集中在40-44岁年龄段以外,其余的年度离婚人数均集中在30-34岁年龄段。此年龄段正是社会学上讲的新婚磨合期(新婚的1-5年内),是梦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的时期,离婚率高不足为奇了。而民族婚姻也不能不受到这个定律的支配。
表二 1993——2000年民族婚姻离婚按教育程度分类统计表
说明:1.A、B、C、D代表男性,a、b、c、d代表女性。
2.A、a代表大专以上教育程度,B、b中专、高中教育程度,Cc代表初中教育程度Dd代表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
  3.Aa……Dd分别代表男女教育程度结合类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
下一条: ·[谭志湘]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走向
   相关链接
·[李森 袁玉梅]中国西北地区人神之间的非常对话·[李牧]《山海经》中的“冬夏”观念与西北地缘
·[韦成]桂西北民间禁忌文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研究·[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刘佩川]灾害叙事视角下的祈雨习俗研究
·“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刘佩川]晋西北保德县后会村祈雨民俗探究
·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
·[韦仁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汤英]黔西北纳雍县穿青人“庆五显坛”仪式调查报告
·[王海宇]从国家话语到日常实践:城市社区的邻里政治 ·[刘文江]西北民间祭祀歌中的神话范型、典型场景与主题
·[赵旭东 王莎莎]食在方便——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的面食文化变迁·[周大鸣]从地域社会到移民社会的转变
·郝苏民:我的学术深深扎根在西北大地·[赵李娜]地缘战略、学术响应与资源转化
·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柯杨:守望西北“花儿”一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