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彭兆荣 郑向春]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
  作者:彭兆荣 郑向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0 | 点击数:12547
 
3.遗产的出售:传统的生产与销售
遗产运动与遗产工业(heritage industry)在当今时代的并置,使遗产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作为生产和向外出售的文化产品。遗产能成为文化产品用于销售,从遗产自身的角度而言,在于这些作为“物”的遗产本身所负载的传统的知识体系,包括意义、价值、认知、记忆、神话、故事……它们赋予遗产以灵魂,给予遗产以养料,正是源于这些传统,才凸现了遗产的魅力与特色,使其能迎合消费者对遗产的想象,触动外界对于遗产进行文化消费的欲望。
对于遗产传统的生产与销售可拆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选取资源。由于遗产传统性形态的扩充,可作为遗产的资源多种多样:各种人文、自然景观,历史遗物、遗迹,仪式庆典、建筑样式和风格、音乐舞蹈、民间饮食、服饰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源并不是在其历史脉络中被偶然选作为遗产,而是被蓄意选择的。保留什么、替换什么、强调什么,背后都是由各种权力关系依据不同目的进行操控。2.解释传统。被选择的遗产资源是否能进一步转化为产品,关键在于对遗产的“解释”(interpretation)。解释赋予遗产以经济资本的价值。Walsh-Heronand Stevens将“解释”定义为“讲故事的技巧”。当解释用于为遗产讲故事(telling story)时,它不仅仅作为传递信息的方式,而重要是谁在讲故事?为什么讲故事?讲故事给谁听?于是问题就变成“什么样的故事讲述给什么样的听众?”遗产工业中,“解释成为被市场所制约的一部分。”(注:Robert Hewsion:Heritage:An Interpretation,in David L.Uzzell:Heritage Interpretation,volume 1 The Natural and Built Environment,London:Belhaven Press, 1989,P15.)因此故事的讲述者变成了权威、商业组织机构;讲故事的目的在于经济利益;听者成为大众消费群。故事本身也随之演变成了一种“权力话语”,在市场导向下,通过遗产解释,资源被进一步整合形成“遗产产品”(heritage product)。3.出售传统产品。这些遗产产品并不仅仅只是遗产的物质形式,还包括附着其中的各种传统文化因素,在经过遗产的解释与建构之后,一同用于出售。
 
二、旅游:消费传统
 
1.“群众旅游”(mass tourism)时代的到来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旅游者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全球的旅游人数从1950年的2500万增长到2004年的7.6亿,每年都保持着平均7.1%的增长速度,如果这种稳定的增长势头持续下去的话,那么到2020年,国际旅游者预计将达到16亿(WTO,2004)。这表明旅游在经历了18世纪的贵族神圣旅游(great tour)和19世纪的中产阶级旅游(middle-class tour)时代之后,迎来了大规模的“群众旅游”(mass tourism)时代。(注:Malcolm Crick:Repres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 the Social Sciences:Sun,Sex,Sight,Savings,and Servility.In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Vol.18(1989),p.307-344.)
群众旅游以现代工业社会为背景,而现代性是这一社会的核心,现代性的概念分为两个层面:精神层面和外在结构层面。现代性的精神层面,正如吉登斯认为的那样,它超越了自己的过去,不为传统、风俗、习惯、期望和信念所禁锢。它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差异状况,以某种方式打破了从前的一切。现代性成为生态环境破坏、人际关系冷漠、人的片面发展以及各种社会冲突的深层根源,造成了巨大而深邃的现代人的精神黑洞,现代人相信或是幻想只有到远离都市,避开现代社会到前现代社会中去找寻他们失落了的精神家园。(注:[美]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现代性的力量使旅游成为人们逃离现代生活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现代性外在结构中,便捷的交通系统、酒店设施、各种行业部门的链接配合,移动通信等,为大规模的旅游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准备。
2.消费的口味
在现代性的语境之下,人们从过去单纯对物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转化为对物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的消费,鲍德里亚将其称之为对商品符号性质的消费,在鲍德里亚(Baudrillard.J)看来,今天用于消费的商品,在现代资本主义交换价值支配下,原有的使用价值消失了,而成为索绪尔意义上的符号,因此,消费决不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用用途的消费,而应看作是一种具有符号性质的消费(注:Baudrillard.J:《记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引自《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迈克·费瑟斯通(Featherstone)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版,第124页。)。这种符号性质的商品消费,与奇异、美、浪漫、奢侈、时尚等各种社会文化意义联系在一起,将消费的性质从实用转向文化,以满足不同群体或个人的不同需求。
同样,旅游者在现代性的背景之下,也明显的体现这种消费的符号性质。在现代性的背景下,现代性的工业大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城市病:街头拥挤堵塞、污燥不堪、混乱无序,人际关系淡漠、日常生活单调重复、工作压力大……马康纳(MacCannell)指出,在这样的状况下,现代人产生了对现代社会的“疏离感”,并且希望能逃避或摆脱这种“疏离感”,现代人相信或是幻想只有到远离都市,避开现代社会到前现代社会中才能寻回他们失落了的精神家园,他们渴望到逝去的岁月和异文化中寻找“真实”。所以经济生产越发展,人们就越会陷入到一种对于古老传统“怀旧”(nostalgia)的情结中。人们希望追溯这些古老的传统,放慢生命过程的“脚步”,寻求一种“最为可靠的、有据可循”的心理状态。(注: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石奕龙 艾比布拉·卡德尔]文化主体:遗产内在价值的最核心因素
下一条: ·[王宪昭]我国非遗研究人才培养面临三大问题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韵伊]遗产利用的社区视角与多元价值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