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失传 “故事大王”招来女徒弟
  作者:齐晓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12 | 点击数:3886
 


  “我喜欢听故事,更喜欢讲故事,因为我就是伴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3月2日,在辽宁省首批文化艺术薪火工程拜师仪式上,26岁的谭丽敏拜自己的爷爷为师父,跟爷爷学习讲故事。

  提起谭丽敏的爷爷,《老龟报恩》、《洞房认义女》、《三忍救妻女》……能讲1000多个民间故事的谭振山老爷子那可是咱沈阳一“宝”啊!

  “谭振山民间故事”已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是文化部公示的500多个入选项目中,唯一以个人名义申报成功的一项。

  “故事大王”一直没徒弟

  “故事大王”谭振山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谭老的记忆力惊人,自从他2006年入选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谭老原汁原味、口传心记的民间故事深受大众的喜欢,听他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但“传承人”的位置却一直是个空缺。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由于讲故事没收益,因此没人向“故事大王”拜师学艺。随着他的年龄越来越大,民间故事的传承竟然成了老大难问题了。

  为了抢救谭振山民间故事,沈阳市文化部门采取了各种方法,其中包括保存影像资料。据了解,对此谭老非常配合。他曾表示,既然自己的故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赶快想办法让它流传下去。

  孙女听故事长大

  谭振山的孙女谭丽敏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姑娘,说起话来也是干脆利落。丽敏告诉记者,自己今年26岁了,是听爷爷的故事长大的。小时候,爷爷给自己讲故事,总是讲到最精彩的时候告诉她明天接着讲。于是小姑娘就满心欢喜地等到第二天听到故事的结果。丽敏说,爷爷的民间故事生动、非常有意思。自己也慢慢从爱听故事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此外,丽敏也表示,自己是谭振山的孙女,有责任把“谭振山民间故事”传承下去,这不仅是为家族做了一件大事,更是为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事。如今,丽敏已经能讲600多个故事了,而自己最喜欢的是《老龟报恩》、《秀才当小偷》等故事了。

  “薪火工程”将技艺传递

  3月2日,在首批文化艺术薪火工程拜师仪式上,谭丽敏接过了 “谭振山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证书,正式成为“故事大王”同时也是爷爷谭振山的弟子。

  传统灯谜、民间故事、古建筑彩绘技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少传承人的现象也都有存在,由于缺少市场,缺少传人,其影响力也在日渐式微。

  据介绍,在当天的拜师仪式上,共有100多人拜师成功,共涉及文物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剧、导演、戏剧表演、声乐、芭蕾、舞美设计等40多个专业。

  据介绍,首批文化艺术薪火工程拜师学习时限为3年,从2010年3月2日,到2012年3月2日。在首批人员拜师活动之后,随着工作的开展,还会推出第二批、第三批继续开展下去。
 
 

 

  文章来源:人民网-东北新闻网 2010年03月03日08:24

上一条: ·能讲1000多个民间故事 81岁老人要成“国家遗产”
下一条: ·讲故事把自己讲成传奇
   相关链接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叶冰洁]六朝隋唐“凶宅捉怪”故事的叙事动力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谢亚文]欧美民间故事女性讲述研究谫论
·[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
·[王华]叠写与融入:民间故事文本的社区再造研究基于赣剧《柳母传》创作与演出的田野调查·[葩丽扎提·阿地里]阿尔泰语系民族“ATU315A型”民间故事的结构分析与文化阐释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那木加甫]拟人化叙事与多物种的生成性共生
·[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焦文鑫]从口头到书面:胶东民间文化研究者对王懿荣名人故事的搜集整理研究·[郭丽君]从口耳相传到银幕呈现:民间故事影视化改编的多维审视
·[程冰]观众视角下民间故事的跨媒介讲述及意义再生产·[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
·[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