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张建立]“茶事”概说
  作者:张建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05 | 点击数:8711
 

 

“茶事”,是“和、敬、清、寂”这一日本茶道精神的实践,是日本茶道修行的核心内容。按照日本茶道的规矩,每位习茶者都要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依次学起。具体而言。修习日本茶道,先要修习扫院、净室、清器之法,次要修习因时因地因人的行礼、寒暄之仪,然后方可开始由浅入深地具体修习各种插花、点炭、焚香、点茶、怀石料理等规矩做法及相关知识。而习茶者分步依次进行修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举办一次理想的“茶事”,使主客能够以茶为媒介,坦诚相待,共同营造和尽享一期一会的人生乐境。
 
“茶事"的含义
 
日语中使用的许多汉字与中文里的汉字不但字形一样,而且在字意上也一样或者很相近,人们很容易因此而想当然地把日语中的汉字等同于中文的汉字来理解。这种望文生义的做法,显然无益于对日本文化的真正理解。例如。对待“茶事”一词就要格外注意。因此,在介绍日本茶道的“茶事”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茶事”一词的含义进行简单的梳理。
在中国,“茶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文献中(如《全唐诗》等),其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与茶叶的采摘、制作等相关的事务,并没有吃茶的意思。在宋代文献中,“茶事”一词的用例要比唐代多一些,但其含义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主要还是用来表示茶的种植、采摘、制作、销售等方面的事情。也没有吃茶的含义。到了明清时期,相关文献中关于“茶事”一词的用例已经很少见了,有关茶业的事务,文献中开始明确使用“茶务”一词来称谓。自唐代至今,汉语中专门用来表达吃茶含义的词,人们一直习惯使用“茶会”而非“茶事”。因此。在国内一些介绍日本茶道的文章中,作者们也大多是将目语的“茶事”直接译成中文的“茶会”来予以介绍。但需要提请注意的是,汉语的“茶会”只是一个表示单纯的饮茶活动的词语,它尚不能准确、完整地传达目语“茶事”所具有的含义。
其实,与汉语一样,在日语中也有“茶事”与“茶会¨这两个词,但与汉语不同的是,日语中的“茶事”与“茶会”都具有吃茶之意。那么,这二者的区别何在呢?
大致在16世纪之前,日语中“茶事”与“茶会”的含义区分并不是很明确,二者基本意为“斗茶”游戏。但是。自16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独具日本特色的“茶之汤”的形成和发展,人们逐渐趋向于将“茶事”与“茶会”区分对待,即将“茶事”限定为“茶之汤”——日本茶道的专用术语,而“茶会”则用来称呼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饮茶活动。
日本茶道的“茶事”,是被茶人作为一种严肃的修行活动来对待的,它被定义为主客异体同心追求“和、敬、清、寂”的茶境的实践,其参加人数少可仅一主一客,最多也不过是一主五客而已。茶事的内容是“用餐仪礼”与“饮茶仪礼”的一种精美结合,即茶事不单包含饮茶活动,还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一次正规的茶事,由“前席”、“席间休息”、“后席”这样三部分内容构成。客人按约定的入席时间由茶庭进入茶室。先是主客间礼仪性的寒暄,随后是点炭。为客人献上怀石料理、茶点心,此即“前席”的主要内容。客人用完怀石料理和点心后,退席至茶庭中小憩。此即“席间休息”。在此期间,主人要迅速重新整理和装饰茶室,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按照约定好的击打方法敲铜锣,来通知客人再次入席。“席间休息”后的茶席,即所谓的“后席”。“后席”的主要内容是点浓茶、点炭、上茶点心、点薄茶、主客互致感谢离别之礼等。其实,也可以忽略“席间休息”,而称一次正规的茶事由“前席”和“后席”两部分构成。“前席”的核心内容是“用餐仪礼”。即奉仕和食用怀石料理:“后席”的核心内容是“饮茶仪礼”,即点茶和饮茶。
与之相对,“茶会”则大多是作为某种大型活动的附带性内容而存在,参会的客人少可几十、数百,多可达几千。所以,有时甚至可以这样来理解“茶会”,即它只不过是一种单纯为了给参会者止渴解乏的、比会间茶歇更为优雅的饮茶活动而已。举办茶会时,既不会伴有怀石料理的应酬,也谈不上什么精神方面的追求。在现代日本社会,有时举办茶会。也会采取与“茶事”极为相似的形式,即分设“茶席”和“点心”席,在“茶席”专门喝茶。在“点心”席,主人则为客人提供一点儿简单的饭菜,有时甚至只有一小碗荞麦面条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仪上的应酬。
综上所述,将日本茶道的“茶事”,直接译成中文的“茶会”来予以介绍,显然是不妥的,在没有找到更贴切的译词之前,笔者建议在其前加上一个定语,直译为“日式茶事”,这样或可避免一些误解。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晓红]秋千与寒食、清明
下一条: ·[农冠品 覃承勤]壮族山歌文化传承与发展展望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在山东大学开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
·[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
·[赵晨之]万物有灵论引入中国的知识考古与泛化·[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
·[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邢宝心]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青年慢就业现象分析
·[吴珂]玩具研究批判与日本藏中国乡土玩具资料群补遗·[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