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王笛]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
——晚清民国时期成都的娱乐与休闲政治
  作者:王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8 | 点击数:36916
 
 
结论
 
本文讨论民间艺人、观众、戏园、大众娱乐、国家控制之间的关系,还揭示了地方戏改革及其影响。成都的大众娱乐主要集中在茶馆,人们在那里一边品茶,一边观看曲艺、戏剧表演,茶馆成为休闲最重要的去处,当然茶馆还有其他许多功能。【80】从一定程度上看,茶馆戏园、演员、观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公共空间、表演者以及民众之间的关系。在公共场所,艺人与观众发生联系和影响;前者提供娱乐,丰富茶馆生活,后者享受娱乐,为艺人提供生计。普通人的口味和审美成为一个艺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艺人依靠观众,因此他们竭力得到观众认可,演观众之所好。从晚清到20世纪中期,这种关系实际受外界社会和政治发展变化影响甚少,即使是在战争时期也并无根本不同。
其他种类的娱乐,像评书、清音等,也与茶馆生活密切相关,艺人们使都市生活、特别是夜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虽然一些下等演唱班子和艺人在街头谋生,但大多数演出以茶馆为舞台,茶馆也靠演出吸引顾客。资料显示曲艺与地方戏共存,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吸引不同的观众。曲艺一般在那些不演川戏的茶馆演出,是地方戏的一种补充。那些看不起戏的穷人也可以从曲艺中得到廉价娱乐。如果说川戏是成都茶馆戏园的主要表演形式,那么评书则为街头茶馆中最流行的娱乐。
在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改良精英和地方政府竭力把改革戏曲作为控制大众娱乐的一部分,把政治灌输在表演的节目之中。他们试图把“新的”、“积极的”、“进步的”的情节加入到传统戏曲中,以“教育”民众。节目和人们的口味根据社会和政治发展而改变,它们的主题和倾向,无论是浪漫史、“淫荡”、“暴力”,还是改良、革命、爱国,都反映了外部社会转型和政治演化。电影的兴起导致了木偶、皮影等传统娱乐的衰落(当然,某些娱乐类型的衰落后面有着复杂因素),但像地方戏和评书等较成熟的艺术形式,却无此忧。川戏舞台可简可繁,在吸引顾客方面游刃有余,生命力旺盛。评书可以不要布景、服装,却能表现非常复杂、动人的故事,那些难以忘怀的情节吸引听众日复一日地到茶馆听书,因此生意总是红火。茶馆欢迎娱乐表演在于其可促进生意,从而也推动了其他民间休闲的发展。而民间休闲则根据不同需要改进了公共空间,以适应各种大众娱乐的形式。起初,卖茶是主要目的,表演无非为多卖茶。但当一些演员和节目名声大震,给茶馆带来更大利益时,演出便取卖茶而代之,变为茶馆盈利之法宝。这直接促进了为公众提供娱乐的戏园等新公共空间的产生和发展。
本文还着重讨论了地方戏和其他娱乐形式怎样成为社会教育之工具。从大众娱乐中可以清楚看到精英的角色,他们创作了许多川剧和其他形式的剧本,以推动正统思想和价值观。结果,民众逐渐被充满儒家世界观的通俗戏曲和故事所“感化”或“教化”。虽然那些家喻户晓的历史或传奇故事离人们的真实生活甚远,但当人们津津乐道、沉浸于过去时,或可暂时忘记现实的痛苦。当然,精英并不能控制一切,许多戏剧、故事、曲艺等仍然可以游离于这种控制之外,表达所谓“异端”思想,因此也饱受地方精英的批评和指责。
电影是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进入成都的,茶馆则成为这个新公众娱乐的开路者。电影从未威胁到地方戏和评书,而是与其共存,不过电影更能吸引年轻的观众。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成都所放映的电影几乎都来自西方,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当时西化倾向的一个推动力。因此,茶馆作为一个传统的人们追求娱乐的公共空间,通过吸收新的文化形式,成功地成为现代社会和新文化的一部分,再次显示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灵活性。
茶馆戏园的改良和控制揭示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国家文化的同一性之间的斗争。在国家权力及其文化霸权之下,大众娱乐不可避免地被改变了,但传统的娱乐形式和许多旧的节目仍然被保留下来。虽然国家强化新的规章,但要达到其目的远非轻而易举。从晚清改革到国民政府的崩溃,成都地方文化和习惯堡垒顽固地坚守着它们的防线。不过,在抗日战争中,利用民族危机和高举爱国的旗帜,国家最后还是把它的权力深入到茶馆并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大众娱乐。
 
注释:
【1】关于中国茶馆的研究现状及综合功能,请参见拙文《二十世纪初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历史研究》32001年第5期。
【2】巴波:《坐茶馆》,彭国梁编:《百人闲说:茶之趣》,珠海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3】刘振尧:《“安澜”茶馆忆往》,冯至诚编:《市民记忆中的老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48—149页。
【4】变化见Di Wang,Street Cu1ture in Chengdu:Pub1ic Space,Urban Commoners,and ioca1 P01itics in Chengdu,1870—1930(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5】Joshua Go1dstein,“From Teahouses to Piayhouse:The— aters as Socia1 Texts in Eariy—Twentieth—Century China,”/ouma1 of Asian Studies,Vo1.62,No.3(August 2003),PP.753—779.在明清北京,演戏的场所称“勾栏”,晚清时“逐渐演变成茶园、戏楼、曲院”(刘风云:《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茶馆作为娱乐中心并非成都独有,其他地区的茶馆也具此功能。见铃木智夫《清末江浙の茶館について》。《歷史にゎけゐ民眾と文化——酒井忠夫先生古稀祝賀紀念論集),国書刊行會1982年版,第529—54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敏兰]人人都是艺术家
下一条: ·[赵泉民]走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