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踏谣娘》考源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8 | 点击数:33965
 
[47] 晋干宝《搜神记》卷二汪绍楹校注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页。
[48]《后汉书》卷八十五,中华书局校点本,第2819页。
[49]《北史》卷九十四,中华书局校点本,第3134页。《隋书》卷八十一《流求传》同,《通典》卷一八六《流求传》无“扶女子上膊,摇手而舞”句,馀与《北史》、《隋书》同,不赘引。
[50]《南史》卷六十三,中华书局校点本,第1536页。《梁书》卷一三略同,不录。
[51]《乐府诗集》卷七十三载有两首《杨白花》歌词,其第一首为:“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冯沅君先生认为此歌词的作者即北魏胡太后,作品是“南文化北渐”的结果。(冯沅君:《〈杨白花〉及其作者》,《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9-298页)我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首先,《乐府诗集》收有两首《杨白花》,书前《目录》第一首题作者为“无名氏”,第二首题“柳宗元”;又在正文部分即上引《杨白花》歌词前引《梁书》及《南史》,以说明这一歌题的本事,但在歌题下却不题撰人;在第二首下仍题“柳宗元”。这清楚地表明,《乐府诗集》的编者并不认为这首歌词出自胡太后之手。其次,南北方乐府民歌风格截然不同,虽然不能排除“南方文化向北方袭击”(冯文语)的可能性,但以胡太后的性格、身份,写出如此缠绵的爱情诗歌是很难想象的。据《魏书》本传,她性格刚毅,雄心勃勃,善射箭,具有冒险精神,二十几岁便临朝称制,还鸩死了自己的儿子。在婚姻生活上,由于早孀,杨白花、清河王怿都遭她“逼幸”,郑俨则是她的“昼夜禁中”的幸臣。这是一个马上取天下,风风火火,唯我独尊的女人,怎能写出儿女情长,旖旎娇柔的诗歌来?所以我认为上述歌词的作者应是南朝人,其姓名已不可考。从北人南迁、胡风南下的趋势来看,毋宁相信这是南方人用新词来配合连臂蹋蹄而歌的产物。
[52]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年版,第248页。
[53]《旧唐书·音乐志》二:“今之笙竽,并以木代匏而漆之,无复音矣。荆、梁之南,尚存古制云。”
[54]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0页。
[55]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十四,粤雅堂咸丰五年刻本,卷743A
[56]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89册,第119页。
[57]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35页。
[58]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七,上海古籍出版社校点本,1987年版,第876页。《全唐诗》卷五六六收录韦蟾诗,题作《襄阳风光亭夜宴有妓醉殴赋》,并注云“见《纪事》”。
[59]《周礼·夏官·方相氏》记驱鬼有“狂夫四人”;《左传·闵公二年》疏:“方相之氏,蒙玄衣朱裳,主索室中殴疫,号之为狂夫。”驱鬼、殴疫者,实为巫。
[60]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61]参陈耀钧《荆州地区楚文化调查与探索》,《楚文化研究论集》第一集,荆楚书社,1987年版,第48-59页。
[62]《全唐诗》卷三六五,中华书局校点本,第4111页。
[63]同注37,卷六,第109页。
[64]《后汉书》卷九,中华书局校点本,第391页。
[65]陈斌善《土家族“摆手舞”探源》,《舞蹈》,1984年第3期,第55页。
[66]李绍明《论土家族摆手舞的社会功能》,《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6期,第19页。
[67]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43页。
[68]原载《戏剧丛刊》第一期,1930年,北平国剧学会编;又见《秦腔研究论著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9-116页。
[69]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说郛》卷三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涵芬楼本,第625页。
[70]饶宗颐《说卍》,《饶宗颐东方学论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71]一般认为,西南彝族、纳西族、普米族、拉祜族的前身是西北羌人。最近,王孝廉先生《从贺兰山到泸沽湖》一文(载《民俗学刊》第一辑,澳门出版社2001年版),从族名、宗教信仰、饮食、服饰、风俗诸方面,有力地论证了纳西族、普米族与党项诸羌的承继关系,可参。
[72]严沛《桂海虞衡志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73]《岭外代答》:“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会男女之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摇。男女意相得,则男咿嘤奋跃,入女群中,负所爱而归,于是夫妇定矣。”(杨武泉《岭外代答校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23页)《赤雅》:“十月祭都贝大王,男女连袂而舞,谓之蹋摇,相悦,则男腾跃跳踊,负女而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94册,第339页)
[74]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一,中华书局校点本,1985年版,第340页。
[75]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中国文学研究》,第17卷号外,1927年,第31页。
[76]姜伯勤《敦煌悉磨遮为苏莫遮乐舞考》,《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7-549页。
[77]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中华书局校点本,1979年版,第69页。
[78]《全唐诗》卷六六六罗虬《比红儿》第九十三首:“楼上娇歌袅夜霜,近来休教踏歌娘。红儿谩唱《伊州遍》,认取轻敲玉韵长。”
[79]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穆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7-168页。
[80]同注1,第4页。
[81]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一○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92册,第716页。
[82]姚华《说戏剧》,引自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10页。
[8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09125页。
[84]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中华书局校点本,1979年版,第45页。
[85]同注21,卷三三九,第2693页。
[86]黄芝冈《什么是戏曲?什么是中国戏曲史?》,《戏剧论丛》,1957年第二辑,第149156页。
[8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三,方南生点校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3页。
[88]黄锡钧《泉州提线木偶戏神相公爷》,《南戏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69-479页。
[89]何耀华《彝族民俗述论》,《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40页。
[90]同注2,第510页。
[91]同注14,第408-409页。
[92]廖奔《中国戏剧图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5页。

 原文刊于《国学研究》第十辑,2002年11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元杂剧中的“次本”
下一条: ·[康保成]90年代景观:“边缘化”的文学与“私人化”的研究
   相关链接
·[王若光 刘旻航]“飞龙在天”: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考源·[富育光]满族佩饰古俗考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