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李祥林]民俗学与中国戏曲研究
  作者:李祥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20 | 点击数:17837
 
戏曲是群体性艺术,关注民俗及民俗学,对戏剧研究者是理所当然的。戏剧学以剧本、演员、观众、剧场为主要对象,从更广泛意义上看,诸如戏剧社会学、戏剧民俗学、戏剧心理学、戏剧人类学、戏剧文化学都应涵盖在戏剧学领域中。笔者所著《元曲索隐》(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包括“元曲历史”、“元曲文本”、“元曲语言”、“元曲民俗”四大块面,书中写道:“‘追原戏曲之作,实亦古诗之流。……考古者征其事,论世者观其心,游艺者玩其辞,知音者辨其律。’(王国维《曲录》)作为‘一代之文学’,洋洋大观的元曲蕴涵着丰富的宋元时期的民俗信息,甚至可补正史之不足。其中,有茶俗、酒俗、婚俗、礼俗,有节令、游戏、饮食、店铺;有洋溢着市民情趣的市井生活,有散发出乡村气息的民间事象;有中原汉族传统风尚,有西北少数民族习俗。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的画卷,对于无论研究元代民俗史还是研究中国民俗史,都有重要价值。”(23)拙著《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方戏曲》(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戏曲文化中的性别研究与原型分析》(台北:国家出版社,2006),亦是立足本土,借鉴西方,在戏剧、性别、神话、民俗多维度结合中展开我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其中如“阴阳共体”、“寻找母亲”、“蛇/女母题”、“不死的精卫”、“女娲神话与华夏戏曲”、“多维审视中的‘乾旦’文化”、“《桃花女》中婚俗之原型分析”等等均是同行及读者感兴趣的篇章。2006年11月,笔者在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学术报告厅以《戏曲与民俗》为题做讲座,听众有200多个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人人听得兴趣盎然。此外,我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文学人类学专题研究”(32个学时,2学分),也曾以《戏剧和民俗》为题。
作为跨学科的产物,戏曲民俗研究或民俗戏曲研究诞生在戏曲学和民俗学的交叉中,为戏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所共同关注。就研究对象言,戏曲民俗研究既是从民俗文化角度深入研究戏曲艺术,又是从戏曲艺术角度深入考察民俗文化;从研究路向看,戏曲民俗研究既可是戏曲学者借助民俗角度去研究戏曲,也可是民俗学者借助戏曲角度去研究民俗,还可是戏曲和民俗双管齐下的整体性研究。不仅如此,今天我们提倡从民俗角度研究戏曲,对于拓展戏曲研究的学科视野,丰富戏曲研究的学术内涵,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戏曲研究来说,将民俗学视角引入戏曲学领域,有助于超越单纯的“文本式”研究而走向“全景式”研究,其意义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把握。从历史维度看,昔日戏曲与民俗密不可分,戏曲民俗研究旨在还原戏曲艺术的原生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戏曲的发生与形成、文本与表演等问题;从现实维度看,今天戏曲与民俗的关系在发生变化,戏曲的“草根”精神亦日益失落,戏曲民俗研究旨在反思戏曲艺术的当代生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戏曲的现状与未来、生存与发展等问题。目前,“戏曲民俗研究”作为研究生培养方向,亦出现在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山大学、山西大学等。展开在戏曲和民俗结合部的这个学术空间,期待着有志者去开掘。当今国内研究生培养,常常听见有人抱怨毕业论文题目难找,但是,如果你把目光投向这个跨学科领域(或曰两个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就会发现,其中可供大家去做的题目不少,关键在于你是否静得下心来,是否能真正从中寻找到治学的乐趣。
 
注释:
(1)林继富、王丹《解释民俗学》第148—149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比如,“川西北羌族民间灯戏集叙事、抒情、音乐、舞蹈于一体,反映着当地人的生活,跟羌民的原始信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堪称地方民俗文化的活态见证。”(李祥林《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唱灯跳灯及其多元观照》,载《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6期)
(3)《别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108页,满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第19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12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第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10)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第11页、自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江绍原《古俗今说》第10—11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9)(1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第4—5、8页,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12)[加拿大]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第110页,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3)《清儒得失论——刘师培论学杂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15)李舜华《从祭祀到演剧、从乡村到城镇——田仲一成的中国演剧史研究》,据http://www.guoxue.com/xqyj/xqlt/yjsyj.htm。
(16)刘锡诚《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载2007年5月24日《社会科学报》。
(17)李亦园《民间文学的文化形态——人类学的研究》,见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第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8)(19)《古史辨》第1册第274、214页,北京:朴社,1926。
(20)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第11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关于这场争论,请参阅[日本]田仲一成《献疑于以民俗学为禁忌的作风——就中国戏剧的发生等问题答解玉峰先生》(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3期)、解玉峰《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兼答田仲一成先生》(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9期)、傅谨《中国戏剧发源于乡村祭祀仪礼说质疑——评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载《文艺研究》2008年第7期)等文章。此外,对于人类学与戏剧研究的关系,笔者我另有专文论述,在此不赘。
(22)刘景亮、谭静波《中国戏曲观众学》第497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23)李祥林《元曲索隐》第331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李祥林,四川大学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治学兴趣涉及戏剧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
 
(本文原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学艳]当前我国民族文献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条: ·江帆 万建中 高有鹏:民间文艺学的身份辨析
   相关链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