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岳永逸]大春节观与年味浓淡的色素分析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16 | 点击数:10095
 

  在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中,农村的荒芜、清冷或者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与经历的阶段。[⑦]如何使农村的春节也能够像前述的众多大小城市一样,多少有些氛围,在村的人多少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万民同乐是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这就首先要求各级政府真正正视、重视边缘地带与弱势群体,尤其是高度关注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的下述现状:1.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且居住分散的农户难于集中、组织;2.村组文艺骨干基本流失,乡镇文化专干虽然一般每乡一人,但如同文化站一样,形同虚设,素质不高,职能不明;3.区县乡财政收入有限,要依靠中央转移支付保持基本运行,投入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严重不足;4.受改革开放人口自由流动和城乡文化融合的影响,更受电视等现代传媒的影响,农村老百姓眼界日益开阔,审美标准已经多元,对本地文化活动的兴趣、热情减弱;5.处于转型期的乡镇党委政府对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尚未适应,对文化重视不够,组织文化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欠缺,对于自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都在增强的乡民,政府的号召、组织动员力度也相对减弱。

  显然,活跃贫困地区农村的年味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工程,绝对不能仅仅就春节谈春节,否则永远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六、大春节观的树立

  无论是历时性观之还是共时性观之,春节本身就是一种外在形式因应时代、地域、人群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在都市,圣诞节已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且全国大中城市的基督徒也为数不少。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密切互动交流的年代,故意忽视甚或敌视外来文化都不是历史悠久、兼容并蓄的中国文化应该有的姿态。如果考虑到当下的元旦节是与西方文明在百余年前的交流碰撞之后的结果,那么今天作为拥有决策权的政府以及为政府出谋划策的居高位的各类精英也完全应该有气魄和胸襟将圣诞节纳入我们“大春节”文化的体系之中,甚至将圣诞节作为春节文化活动组织安排的序幕。在元旦、春节、元宵节同样可以利用一些基督教、圣诞节的文化符号,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这不仅会吸引更多的教徒、年轻人参与到我们红火热闹的春节文化活动中,也丰富了我们一直在发展的春节文化本身。这样有引导的吸收,为我所用的大春节观的确立及活动的开展才应该是“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

  真正强大的共同体也是更加开放透明的。中国的汉代、唐代如此,今天的美国也如此,文化强国亦然。随着中国的崛起,今天的西方世界并未对华侨的春节活动显示出拒斥以及敌意,反而在相当程度上被当地文化认可、接受。

  2010年5月,英国政府启动“大社会(Big Society)”计划。大社会计划的主旨就是要强化在英国生活的个体与群体,尤其是拥有异文化的少数族群对他们现在所生活的地方、社会的认同,明确意识到这个地方、这个社会就是“他们”自己的。针对少数族裔、异质文化,“大社会”计划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但为华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中国春节在英国都市广场赢得了充分展示的公共空间。[⑧]2011年的中国春节得到了威斯敏斯特市政厅、市长办公室的支持以及多方的公众赞助。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伦敦市长为这次庆典筹备签署的第73号市长决议中,市长同意从市政预算中拨款10万英镑,用于此次庆典活动。[⑨]华人商会也得到了活动当天特拉法加广场的免费使用权。节庆期间,伦敦政府官员纷纷发表新春祝辞,感谢华人为英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繁荣做出的贡献。显然,对多元文化的宽容、认同与扶持的“大社会”计划更多地表达出了英国人对本土主流文化的自信。反之,这些异质文化也丰富发展了大不列颠文化,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同在英国发生的这样,在相当意义上,当下世界各地华人的春节活动成了当地洋人了解、认知中国文化的窗口。海外是这种态势,在中国本土,尤其是集中展现现代中国的大小城市,更应该有一种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心态对待基督文明。将春节与圣诞节简单地对峙起来,既有些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老大帝国的没落心态,也是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而生的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蔑视众生的文化精英主义和掩耳盗铃式的文化虚无主义共谋作祟的表现。不同文明互动中的文化的安全与安全的文化绝对不是靠壁垒的建立、边界的划分确立的,要做的是如何不迷失方向并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当下城市年轻人热衷参与的圣诞节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应该将之视为是春节年味不浓的敌人,更不应该认为使圣诞节等洋节参与者减少是“过好我们的节日”的前提。相反,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圣诞节为何吸引人。遗憾的是,官媒精英及其“保卫春节”等快意恩仇的革命式口号的提出与多数谈及过好传统节日的文章都是以对抗圣诞节等洋节为思考前提的。事实上,圣诞节在西方有的宗教内涵已经被中国节庆文化固有的“全民性”与“狂欢”色彩[⑩]稀释。相较而言,虽然仍主要停留在形式与夸张的表述层面,但主动走出去的“孔子学院”多少还显示出一个文化大国、文化古国的自信。

  总之,春节的问题绝不仅仅是春节的问题!它涉及到国计民生、内政、外交、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政府职能转型、新型公民教育、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外来文化的吸收等多个面向,考量的是有决策权与话语权的各类精英的智慧与能力。这些构成了“大春节”观的基本内涵。加快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理解并激活传统春节“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以开放的心态树立兼容古今中外的“大春节”观,充分整合文化界、商界、娱乐界、传媒界和民众等社会力量,切实扶持农村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的感受与心声,实现旁观型春节向参与型春节的转换,年味也就会越来越浓。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吕绍宗]春节中的节庆“笑文化”
下一条: ·[金荣华]年节的省思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