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岳永逸]大春节观与年味浓淡的色素分析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16 | 点击数:10097
 

  因此,就是今天的北京厂甸庙会有当年的大糖葫芦,去买了吃的老人也不会太多,而今天味觉自小就改变的都市孩童以及年轻人对大糖葫芦的兴趣也肯定无法与数十年前的小孩相提并论。从这个层面而言,今天说年味淡了,不仅仅是因为少了传统色彩和韵味都浓厚的物品、表演,更主要是在物质充盈、格外关注个体、小我的年代,人们的感觉变了。每个人都在凸显自我,较少甚至根本不关注他人,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转而感觉自己被别人冷落了。同时,春节期间,可置身其中的活动少了,个人的位置感、成就感、群体感、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安全感自然也就没有了。

  因此,要想在物质生活方面“天天都像过年”的今天,使生活方式与观念已经基本改变的大多数国人的春节有滋有味,就必须在激活传统春节核心价值的同时,因应今天人们的所思所想,融进新的时代内涵,尽可能让每个年龄群体的人都感到这个节日就是自己的。这就对政府的服务意识、组织能力、管理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能够让百姓积极、主动参与的春节才是政府组织的最终目标。近些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对春节活动组织的失败就在于仅仅把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活动设计成“看”的。“旁观型春节”变成“参与型春节”势在必行。

  在相当意义上,让市民“看”春节,即旁观型春节仍然是北京春节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近些年,在政府的组织下,延续了曾经一度中断的传统,庙会再度成为北京春节文化活动的主体。虽然近几年庙会越办越多,但却千篇一律,少有创意,市民的主体性无从体现。不仅春节期间吃的、看的与平常无异,商品甚至较日常更为低劣,并无吸引力。这导致春节文化活动市场的供需严重失衡,卖家与买家不相匹配。

  如此,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想满足需求多元的异质性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就应该让春节成为中国当下文化、艺术与价值观念的展演平台,应该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公民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场。不但应该全方位地展演诸如京剧、昆曲、秧歌、中幡、老北京叫卖这些表演类、技艺类等各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展现当下新兴的文化产业,动漫、卡通、摇滚、街舞等各门在年轻人中有着消费市场的艺术;不但应该让不同需求的人有得看和买,还应该提供更多可以让人直接参与到其中的活动,可以让人们面对面的交流、竞技,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如果能将传统的形式融进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时代内容,新旧显然会双赢。如剪纸这些技艺,传统的福禄寿、喜鹊闹梅、鲤鱼跃龙门等题材应该剪,大量呈现,但现在孩子们喜欢的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铠甲勇士、喜羊羊、灰太狼,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明星同样可以剪。泥人、绢人、鬃人、面人肯定要做四大名著等传统的题材,但同样可以拓展能够吸引年轻人的题材。如果能现场让年轻人及其父母有亲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能够举办滑冰、卡拉OK、红歌、传统戏曲、曲艺、包括机器人、航模在内的手艺制作等不同群体都能参与的竞赛,能够提供父亲抽陀螺抖空竹、儿子玩遥控车变形金刚,母亲剪纸绣花跳绳踢毽子,女儿画画跳肚皮舞跳皮筋转呼啦圈等阖家或老少、男女同台玩乐的现场,能够同台并呈饺子、老北京炸酱面、豆汁、大糖葫芦和薯条、汉堡、意大利面、可乐、巴西烤肉,等等,北京春节庙会现场应该是另一番景象。

  附带提及的是,在电视尚不普及、网络不发达,个人主义仍被集体主义主导,娱乐相对单一的年代,早期的央视春晚因为服务于民、娱乐大众的献声精神,确实在相当意义上丰富了千家万户的年味,一度成为春节的标志性符号。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裹挟,服务于民主旨的偏离,民众审美口味的多元与提高,中后期的央视春晚实际上成为有演技无思想没美感的明星恶搞百姓与社会的最大平台。吃年夜饭与看央视春晚一度共生的新年俗已经不再普遍。片面追求声、光、电等视觉效果并自以为能一统天下,“充满欲望的艺术资本主义”的庸俗化、“青少年化”的“群星”春晚[⑥]的吸引力正在快速消减的同时,也滑向了低俗、媚俗、庸俗的边缘。春晚身不由已的这一转型使得遍布各地的空巢农村年味增强更加艰难。

  五、瓶颈:“空巢”农村的艰难

  在中西部广袤的农村,因为人口流动,农村的春节活动不但难于组织,而且非常萧条,这使得留守农村的老弱病残这些弱势群体在春节期间被忽视。

  这些年,一方面因为经济花费过高,另一方面也因为一票难求,很多来自湖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的青壮年民工基本都不回家过年。与此同时,因为担心民工春节返乡后流失,闹工荒,江浙闽粤一带的企业、公司也想发设法在春节期间留住民工。在浙江绍兴柯桥镇,一些工厂为了使工人春节期间不回家或是在过完年后再回家,早早就开始统计回家过年的员工名单。对于一定要回家过年的员工,为了能保证买到火车票,工厂以几十元一张的补贴,雇人排队代购车票。对于不回家过年的,有的工厂特地为之置办年货、年夜饭等。不少工厂明确规定,春节期间上班的外地员工,除了法定的工资和加班补贴外,每人每天额外补贴100元。这些举措留下了不少原本打算回家过年的民工。

  就是打工者应景回到老家过年,多数也是过完大年初三就再次踏上打工之旅。与众多地方的春节一样,湖南省麻阳县岩门镇传统的春节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二十多年前,这个镇的每个村子都还有舞龙队在正月十五互串耍宝献艺。但是,随着当地由农作物生产向柑橘果林经济的转型,最多到了初五,人们就开始忙活了,以前的闲月事实上成为忙月。摘桔子,包桔子,卖桔子都集中在了腊月以及正月进行。而占了人口近一半的在外打工的人们初三就开始陆续拖着箱子,离开家乡。尚未到初十,打工者早已走了大半。原先有的舞龙、烧龙等节庆活动基本消失殆尽。回家呆三五天过年的民工实际上成了家乡的过客。

  与麻阳岩门镇完成了向果林经济的转型不同,在地处山区的四川剑阁县石堰村,种地仍然是当地基本的生计来源,青壮年劳力基本都在年迈父母支持下外出打工挣钱。不少家庭仅有一人留守。2011年春节,因为近三分之二的打工者没有回家过年,回家过年的打工者也基本在初三就再次出发,村里往年春节还能看到的打麻将、打长牌的桌子也围不上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吕绍宗]春节中的节庆“笑文化”
下一条: ·[金荣华]年节的省思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