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胡万川]工作与认知──关于台湾民间文学
  作者:胡万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3 | 点击数:14281
 

  五

  民間文學原是民間口口相傳的東西,世界各地一些文字發達地區,或為觀風俗、或純為興味,也可能是為研究或傳統的傳承,先後分別有了采集、整理以及改編、改寫等工作。雖然如此,較為客觀科學性的采集卻只是晚近的事。歐美地區從十九世紀初葉起,持續的發展,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整個學科的科學規範才算有了較為完整的確立(這是指從調查、采集直到研究工作的一系列相關工作而言。專指研究方面的話,則研究的理論,仍隨時的在推展更新當中。)

  但是在台灣地區由於種種的原因,除了人類學相關領域的學者之外,可以說大部分的人對這一個部門的科學規範,仍然頗為陌生。所以有些近幾年出版的東西,雖然也號稱是實地采錄所得,卻仍然以只用國語寫定的文本為滿足。這個現象說明了這一個學科的仍待加強。

  要對某地的民間文學有較為充分的了解。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具備當地語言的能力和各種相關的知識,直接參與當地民間文學活動。但是民間文學資料畢竟要經過調查、采集、整理,轉換成文字(現代當然可包括錄影錄音),才能廣泛的為各界所知所用,以及讓資料作更長期的保存。因此采集、整理就是一件必須的工作。但是由於民間文學的存在與其他民俗文化內容難以分開,因此如果采集只是取得講述的內容,把它作陽春的呈現,甚且只是把它翻譯成通行的文字,就以為完成了采集、整理的工作,便是一個不合乎學術規範的作法。即使從「文學」的觀點來說,這種只呈現文本的作法,實際上就等於自動刪除掉對該文本研究上所必需的相關資料。

  較為完整的民間文學采集工作,應當盡量能保存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內容:其一,講述的語言內涵(Texture);其二內容文本(Text);其三,講述情境及相關背景(Context)。[4]

  語言的內涵(Texture)對於語言學的研究當然相當重要,但如果因此把這一部分只當作專供語言學研究的資料,那便大錯特錯。在民間文學的範圍之內,歌謠韻語、諺語、笑話等表現手法、內容情趣,處處都是語言特質的作用(包括聲韻、語調、語法等)。因此不只有些歌謠是難以翻譯的,有些笑話也是如此。[5]

  因此民間文學的語言內涵就不只是語言學的問題,同時也是民間文學的「文學」與民俗的問題,是理解民間文學不可或缺的部分。文本(Text)方面指的是講述的內容。大體上來說,文本內容是可以轉譯的,比較起來,語言內涵部分便是難以轉譯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敘事歌謠等內容,只要譯得正確,大概都能將原來意思傳達出來。這一部分可相互轉譯的內容,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本。

  至於包含講述情境及背景的內容(Context),指的是包括講述如何進行等相關資料在內的內容。大體上說來包括講述者身分(Who);講給誰聽(To Whom),也就是聽者是誰;在什麼地方講述(Where);什麼時候講述(When);如何講述或唱誦(How);以及為什麼講述(Why)等等。在這些之外,或許還應當再追加一項,就是所講內容傳自何處,也就是講述者怎樣學到這些東西,有關傳承一類的問題。[6]

  或許有人以為既稱之為民間文學,重點就應擺在它「文學」性即可,何必如此複雜?因為這樣一來豈不是把民間文學只當作民俗學,而忽略了「文學」的部分?如果有人會這樣想,那是因為以前的人把民間文學太簡單化了。正因為把它簡單化,所以對它的重要性就不能有所理解。因此民間文學在整體文化傳承發展上的重要意義,就被輕易的疏忽,甚且整個被忽略掉。

  六

  上面所舉的相關概念,初看似乎複雜,其實只要稍微用心一下,很快就能有進一步的理解。有了較為深入而正確的理解之後,就知道原來一切都很平常。

  講述者身分當然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族別等一般人比較知道的內容,但在民間文學的工作上,講述者身分所代表的涵意,還可以有更為寬廣的範圍。

  在當今的台灣,尤其是漢人的社會,是一個已經充分發達的工商業社會,許多傳統民間文學的講唱流傳方式幾乎已經不再存在,所以采集者很難有實地參與傳統講唱場合的機會,一般只好找人來作專門的特別采錄。就因為如此,所以即便是熱心的采錄工作者,理解的所謂「講述者身分」(Who),通常也大概就是該登錄的姓名、職業等等資料而已。但講述者身分所指的其實應當不只是這些硬梆梆的資料。

  在一個口述傳統仍是文化傳承重要方式的地方,講述者的身分和聽講者(To Whom)的身分常是互動的。譬如說有些地方講故事是男人的權利,有些地方則是女人的專屬;有些故事是只有父親講給兒子聽的;有些笑話是男人講給男人聽的;有些和儀式有關的歌謠或故事,另有主持儀式的人才能講,而聽受者也只限於有資格參加儀式的人;有的歌謠或故事是職業歌手、講故事者講的唱的,聽眾或在市集或在宮廷;有些情歌只對意中人唱;有些兒歌則是媽媽對孩子唱,或兒童自己和玩伴唱……等等。不同的東西由不同的人講給不同的人聽。因此,誰(Who)說,給誰聽(To Whom),在理解所說內容的意義上,自然是相當重要的資料。

  由這個觀念往前推,在什麼地方說(Where),便也是一個重要的背景資料。傳統的講述場合,或是神聖的,或是世俗的,或是隱密的,或是開放的,情境不一樣,內容性質當然就有不同。舉例來說,祭神之歌和情歌或勞動歌謠,唱誦的場合自然各不相同,公開在市集人群中講唱和只對族人或家人講述,不准外人參與的,自然也有不同的意義。講述場所因此也是理解民間文學所必須重視的重要背景。

  和場所(Where)一樣,講述的時間(When),有時候也扮演了制約的重要角色。不同的民族,講唱故事、歌謠有時也各有特殊的習俗,有的只能在晚上講,有的只能在白天講,和儀式或信仰有關的當然更只能在特別選定的,屬於神聖的時間裡才講或唱。

  接著談到講唱的方式(How)。有些講唱是單人講,有些是多人講;有些是有講有應,有唱有和;有些是有發聲器(或各種樂器)配合;有些有其他身體動作或舞蹈配合等等,各種情形不同組合,每一種不同的表達方式,都會附帶有不同的意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台湾东华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网站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苏赫巴鲁]谚语说长调——《长调有多长》随想
下一条: ·[杨利慧]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