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陈晓明]重论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与转向[1]
  作者:陈晓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6 | 点击数:20965
 

  二、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

  在这一意义上,如何评价德里达对后现代思想开启的意义,依然是一个难题。按照哈贝马斯的看法,尼采标志的后现代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其一是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其二是以艺术审美作为认知和表现世界的根本方式。就此二点而言,德里达并非艺术家,也非狂放不羁的哲人,他在大学教育体系中生存并扩展其影响力,无疑还是在西方的知识传统谱系里工作。但哈贝马斯所说的此二方面,主要是一种精神,那种处理知识的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而德里达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最切合尼采的精神。

  要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加以后现代的解释已经是老生常谈,也没有人会怀疑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的哲学基础、世界观以及方法论的意义。德里达本人对把他的思想作为后现代哲学来看也不置可否,但到后期,他却突然表示他从来不认同把他归属为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说法,而且他也反对把审美化提到哲学以上的高度。此一说法是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儿子们》中论辩时表达出来的。虽然带着一些情绪,但总是他直接的表态。德里达在与Ahmad论辩时对后者把他的《马克思的幽灵们》归入后现代主义或后结构主义这个类属中的某个事件非常不满,顺便抨击了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他表示,他既不是一个后结构主义者,也不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他也曾解释过他为什么从不使用这些词,除非是为了表明它们不足以说明他要阐明的事情。德里达也确实未谈到过所谓“元-叙事”(meta-narration)或“宏大叙事”(grant narration)终结之类的说法。相反,德里达对于大众及媒体如此狂热地使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很不以为然,认为那是出于他们对自己无知事物的任性处置,他们把不喜欢的和不理解的事物就塞进后现代主义或后结构主义[19]。就这一点而言,此说很像马克思声称他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无疑与马克思有关,与马克思开创的学说与事业有关。德里达再如何“反”后现代,他也很难把他的思想与后现代及结构主义脱开干系。从另一方面来说,可以把德里达与后现代的关系进行更加复杂化的阐释,他前期作为后现代的开创,而后期则倾向于对后现代纠偏,在这种语境中来理解可能更切合他的思想实际。

  关于审美化问题,这是德国的浪漫派、尼采、海德格尔、本雅明以及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和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都寄望于其中的那种解放可能性。但德里达这次断然表示他坚决反对用“审美的”来描述他的作品。对于杰姆逊论及他的《马克思的幽灵们》中的“幽灵”所具有的“审美修辞”的说法,德里达很不认可。他表示,他不愿让自己陷入“审美主义/海德格尔主义”这种二者必取其一的陷阱中去,宁愿相信还有其他的选择;它们就是一向吸引他的那些选择。至于其他的选择是什么?德里达没有明说,是哲学吗?还是政治学、伦理学?德里达显然不愿被任何一种学科或一种类型束缚。就这一点而言,德里达之所以对杰姆逊把他的思想意向归结为“审美的”如此激愤,或许是因为对主流哲学界一直把他的学说看成是“文学批评”有关。审美主义其实也是德国浪漫派具有传统的,海德格尔则把其推到高峰。显然,德里达不愿意他的那些深奥学说,只是出于文学修辞而展开的联想、想象、象征、隐喻之类的语词游戏,他的思想应该是在整个思想史的背景中展开的探究,他要解决的问题决不是什么审美的解放或超越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他后期更为强烈地强调,解构是绝境中的思考,解构就是面向未来的责任。在这一意义上,德里达确实是努力在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对话中超越二者的地方,他也不同意海德格尔把尼采解释为审美主义,审美艺术就可替换形而上学而面向未来,这是德里达更为深刻更有现实性和革命性的方面。

  尽管德里达的声称如此,但是,我们依然要在哈贝马斯提示的后现代路线图中来突显德里达的意义,不管他本人是否同意,因为这就是他的思想展开的巨大舞台,他就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于,德里达的思想不只是构成后现代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尼采的道路上德里达的拓进才打开了后现代的未来面向;后现代从德里达那里获得新的思想的起点。

  在哈贝马斯阐述的尼采标志着现代性转折的意义这一点而言,很可能是受到巴塔耶的影响。巴塔耶在其影响卓著的《尼采与哲学》一书的序言中就写道:“尼采第一次独立于道德目标或独立于服侍上帝的目的表达一个极端的、无条件的人类渴望。”[20] 这种与基督教精神分享的意向和面向创造精神的渴望被哈贝马斯更明确地定义为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巴塔耶认为,尼采不可能真正界定这个渴望,但这个渴望是他的动机,并且毫无保留地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同时巴塔耶还认为,尼采是一个失败者,在他的时代,他是在蛮荒中呼喊的不为人理解的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在经历过半个世纪后,得到海德格尔的关注;一百年后,在德里达那里得到了回应,并且在他所处的时代激荡起巨大的回声。

  如果从德里达的文本来说,德里达与尼采的关系,既一目了然,又十分诡秘。前者是说德里达总是经常援引尼采,尼采是他从未直接解构的作家,他的数篇关于尼采的文章,也是读解性质,这与他对其他文本的凌厉解构颇不相同。后者在于德里达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与尼采契合,或是依然存有差异,差异在何处,也还是一个疑问。尽管也有不少论述德里达与尼采关系的著作或文章,但此一问题也还未见清晰。

  从早期的《文字学》、《哲学的边缘》到晚期的《明信片》[21]、《海德格尔与心灵问题》[22],还有夹杂其间的几千页已刊未刊的文章与讲演稿,都是德里达精神专注、直接而系统地讨论海德格尔的明证。而这种对海德格尔的解读又无法脱开海德格尔与尼采之间的解读因缘。关于尼采,德里达在1967年的《写作与差异》和《论文字学》中多有论及,尼采也总是他不能明确给出答案时援引的依据。专门论尼采的文章,准确地说只有三篇。1972年7月,德里达在斯利吉-拉-萨尔(Cerisy-la-Salle)举行的以“当今尼采”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上,他做了《马刺:尼采的风格》的报告[23]。第二次是在1976年,纪念美国独立宣言发表200周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举办了一个有关尼采的研讨班,德里达做了《尼采的听闻传或专有名词的政治学》的讲演[24]。第三次是在1981年4月,巴黎歌德学院举行了以“文本与解释”为题的德法哲学家举世瞩目的对话,德里达以报告《签名的阐释(尼采/海德格尔)》(1981)回应伽达默尔的观点。这篇报告最清晰地表达了德里达关于尼采的态度,以及他对海德格尔的尼采学说的看法。很显然,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标本,可以看出德里达、尼采、海德格尔之间的三角债是如何拖欠的。这篇文章也最有效地解开了关于尼采之作为后现代的开启,经过海德格尔的转换而与德里达之承继构成的紧张关系。

  德里达这篇文章是在与伽达默尔的对话的会上做的讲演,这次对话后来被描述为“一场不可能的对话”。80高龄的伽达默尔看上去努力想与德里达对话,而51岁的德里达却论述起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要说这场对话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也不尽然,要说他们有实质性的交锋那也不符合实际。不管伽达默尔怀着多么善良的愿望要与德里达对话,试图把德里达拉入他的理解的同一性语境,德里达却并不认同,环顾左右而言他。这使人想起这个海德格尔之后的二个继承者不只是相距甚远,而且是不同时代的转折和替换,这就使得这种对话带着潮流更迭的历史错位。现在读读伽达默尔的那篇长篇的关于文本阐释的论文,其实也没有什么老气横秋的感觉,相反,也依然可见伽达默尔的睿智与雍容大度。其实,这二篇文章并没有直接的交锋,只是各自阐释着自己的见解,伽达默尔倒是全面总结了自己的文本阐释学思想,而德里达则是通过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来表达他对海德格尔开创的尼采的事业的看法。在这样的会上,这样的时刻,德里达摆出要清理他与尼采、海德格尔之间的三角关系,看来这个关系确实是理解德里达思想的一个重要入口处。

  德里达这篇文章的中心议题就是海德格尔所解读的尼采“名不符实”。这个签名尼采的语境,是被海德格尔归结为西方形而上学统一性的语境,其目的在于把尼采的思想完成一个统一性和惟一性的聚集。海德格尔说,要把尼采看成是西方形而上学最后的一个哲学家,这样的语境就已经是给定了尼采的名份,而在此名份下,签上尼采之名的那些尼采的思想,还是尼采的真实思想吗?比如说,要试图把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思想构成一个整体,这是尼采可能签名的思想吗?德里达追问说,如果人们在海德格尔的尼采读物背后看到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一般读物的整个基础,那么,问题就成为:这样一种形而上学阐释的整体作为一个整体在何种意义上包括着关于这种思想的统一性和惟一性的一种决断?德里达指出,海德格尔的读解给出了一种命题,那就是:“存在着一个尼采思想的统一体,尽管它不是一个古典意义上的体系,而且这个统一体同时还是它的惟一性,它的独特性。海德格尔的明确论点是:每一处伟大的思想都只有一个思想。这种惟一性通过名字或者专名机关,通过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常态的’或者‘疯狂的’生活,既没有被建构起来,也没有受到威胁,既没有被聚集起来,也没有得到引发。毋宁说,它是从西方形而上学的统一性中得到这种独特的统一体的,而西方形而上学在这里聚集于自己的顶峰,一个或许也可以与一条褶皱线的简单统一性相比较的顶峰。结果是:传记、自传,以及专名、各种专名、签名的舞台或力量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更多地包含着那种少数状态或者非本质的场所,它们在形而上学历史上总是已经占有的那个场所……” [25]

  在德里达看来,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读解带有形而上学目的论的色彩,也就是说在形而上学的统一性的系统中来预设尼采的思想,那被海德格尔指认为尼采的签名的读物,被海德格尔读解为尼采的思想,以尼采之名,尼采的思想被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其实是海德格尔阐释的形而上学完整体系中的尼采。在这个体系中,尼采处于西方形而上学的顶峰或者终结,作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尼采的思想完成了海德格尔理解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整体系。海德格尔试图把强力意志与永恒轮回构成一个整体,形成相互关联的关系。存在者的整体乃是强力意志,存在者的整体又是永恒轮回。在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阐释中,存在者的整体始终是其阐释的根本问题。德里达不无反讽地说,尼采作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顽固地解答这个存在者的整体问题。

  在德里达看来,把尼采的思想搞成一个整体,为存在者的整体说话,这不符合尼采的思想原则,生与死的问题不是一个存在者的整体性问题,尼采在《强力意志》中说道:“尽管生命体与整体相比还是多么微不足道,但万物已经被转化为生命了,并且因此得以继续……”[26] 在尼采的思想中,生与死要溢出整体性的边界,它们也不构成任何对立。而且矛盾和对立也不再具有法则的地位,这就粉碎了海德格尔的整体性的原则。德里达要强调的正在于,尼采的思想并不是可以被签名确定住和约束住,甚至所有的签名对于尼采的文本的规定都是成问题的,海德格尔的阐释只能暴露其自身试图完成一个关于形而上学终结的阐释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也表明海德格尔依然在这个范围之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文化表征2008-01-09 13:12: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朱国华]民族文化认同与经典的再发明
下一条: ·[文摘]隐喻式命名与经济性原则
   相关链接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张子健]浅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隐喻意义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江帆]从“地方”镜像 到“故事里的中国”:本土故事的现代张力及其意义·[胡玉福]我绣故我在:广绣爱好者自我认同的意义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