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施爱东]属鼠属牛立春为界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7 | 点击数:13965
 

  ■ "皇历”与“阴历”的错位

  在乡土社会的民众生活中,纪年并不重要。民俗学田野调查证明,偏远地区的老人,多数不能准确说明自己的具体年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时间系统来说,纪年却是一个大问题。

  汉代以前,多沿用帝王名称加上执政年份来纪年,有时也用太岁纪年,西汉末期才开始采用干支纪年。所谓干支纪年,即用天干与地支配合纪年,如此十个天干经过六个循环,十二个地支经过五个循环,重又回到第一个天干和第一个地支,间隔正好六十年,计为一个周期。

  干支纪月是指在农历中用干支记录月序,一般只用地支纪月,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立春所在的月份就叫寅月。自太初改历以来,均以“寅月”为年首,因此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寅月一般都与农历正月吻合,但也有不吻合的时候。

  纯粹的阴历是一种非常直观的历法,一个有经验的老农,抬头看一眼月亮,就能说出今天是几月初几。他们既不需要知道干支年,也不需要知道干支月,他们只需要知道阴历的日期和阳历的节气就能应付生活中的一切事务。

  但是,国家时间必须有更精确的历法系统来统筹。干支纪年、纪月、纪日,都是为了记录和推算国家时间而设立的。干支年以干支月为基础,而干支月则以24节气为基础,因此,以阳历为基础的干支年并不与以阴历为基础的农历年相吻合。

  通俗地理解,阴历是单一以月亮朔望为依据的,最古老最直观的历法,主要用来应付日常的时间安排;干支纪时系统则是严格等分的精确时间分割,主要服务于国家时间,诸如祭祀、天象、灾异等,后来也为算命先生等各路术师推算吉凶所借用。

  在干支纪时系统中,岁首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之日。干支年历是以节气为基础的历书,一般只能由中央政府颁布,故称“皇历”。我们翻开任何一本皇历,都能看到,干支年份的变更,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建寅之日,大约相当于公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2009-01-19 01:18

上一条: ·图解古代人过春节的种种风俗[组图]
下一条: ·全球同庆中国年 春节走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余仁洪]解码立春文化基因 助推乡村文旅发展·[鲍燕飞]礼俗互动视角下立春鞭春牛巫术信仰的演变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孟令法]医疗技术的改进与民俗传统的延续:江苏省沛县立春“戴春鸡”习俗研究
·[汪德生]探究立春节日文化的演变与传承·余仁洪 主编:《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文集》
·[Lin Yutang] Lanterns, gongs and fireworks: A Chinese philosopher recalls his boyhood·九华立春祭:一场与春天的约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张隽波]明代历书中的节气定位探析
·[黄景春]春节与新年的分与合·传承千年文化 浙江柯城举行“九华立春祭”
·独龙族的“卡雀哇节”:剽牛祭天庆新年·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全文)
·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立春文化传承保护研讨会在衢州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