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施爱东]属鼠属牛立春为界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7 | 点击数:13968
 

 

  ■岁首:从十月到正月 

  中国历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学者穷经皓首也没能弄清楚。但有几点知识是清楚的:辛亥革命之前,农历大年初一叫做“元旦”,立春叫做“春节”;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宣布废除农历改用新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从1912年开始,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于是,农历大年初一的名称就被剥夺了;为了照顾民众的年节需求,1914年1月,民国政府又颁布法令改称农历大年初一为“春节”,这样,立春的名称又被剥夺了。

  一年的第一天(岁首)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历史上曾有多次变化。如果以现在的农历为标准,那么,夏代岁首为正月初一;殷商岁首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岁首为十一月初一;秦代再提前至十月初一,直至西汉。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岁首。这一岁首制历代相沿未改,但是,这个岁首只是日常生活的岁首,不是干支纪年中的岁首。

  几乎所有的古代文明,最初都是用阴历(月亮历)来纪时的。月亮盈亏朔望的周期非常直观明显,人们很自然就会把月亮绕地球一周(29天半)的时间设定为一个时间周期,也即中国农历中的“一个月”。

  但是,月亮绕地球12周(即12个月)只有354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个“太阳年”)的365天合不上。也就是说,“12个月”要比“一年”少11天。阴历纪时很不精确,有时还得闰一个月才能跟上太阳年的周期。

  我们今天所说的24节气,其实是12个单数的“节气”和12个双数的“中气”的合称(如果从立春开始算起,逢单数为节气,如立春、惊蛰等,逢双数为中气,如雨水、春分等),它把一个太阳年平分为24等份,所以是纯粹的太阳历。汉武帝《太初历》最大的贡献在于: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这两点一直为后代的各种历法系统所沿用。为了避免出现两个正月岁首,若遇到闰正月时,便改闰二月,这也是二月闰得最多的原因。所以说,无论哪个朝代的历法,都离不开24节气的调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青网 - 北京青年报 2009-01-19 01:18

上一条: ·图解古代人过春节的种种风俗[组图]
下一条: ·全球同庆中国年 春节走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余仁洪]解码立春文化基因 助推乡村文旅发展·[鲍燕飞]礼俗互动视角下立春鞭春牛巫术信仰的演变
·[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孟令法]医疗技术的改进与民俗传统的延续:江苏省沛县立春“戴春鸡”习俗研究
·[汪德生]探究立春节日文化的演变与传承·余仁洪 主编:《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研究文集》
·[Lin Yutang] Lanterns, gongs and fireworks: A Chinese philosopher recalls his boyhood·九华立春祭:一场与春天的约会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张隽波]明代历书中的节气定位探析
·[黄景春]春节与新年的分与合·传承千年文化 浙江柯城举行“九华立春祭”
·独龙族的“卡雀哇节”:剽牛祭天庆新年·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全文)
·中国立春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立春文化传承保护研讨会在衢州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